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大企业竞价招标 倒逼动保业洗牌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8月03日版次:10

  “开标即降价”已成为动保行业的常态现象。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宗林

  近年来,受畜牧业持续低迷影响,集团猪企为求生存与发展,纷纷采取“竞价招标”的策略,不遗余力地压缩采购成本。与此同时,众多中小猪场紧跟步伐,希望通过招标机制享受集中采购带来的价格红利。
  “开标即降价”,已成为动保行业的常态现象,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市场竞争,也悄然引发了行业内部的深层次问题。
价格为王◥>
采购中心话语权飙升

  集采的核心在于带量采购,即以庞大的采购量换取更低的药品价格。这一机制原本旨在引导动保企业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同时,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实现双赢。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面对集团猪企动辄上亿元的市场诱惑,众多动保企业陷入了“以价搏市”的乱战之中。
  某大型动保企业销售总监林生(化名)告诉记者,现在的头部猪企,纷纷成立专门的采购中心,直接与上下游供应商对接,跳过技术部门,导致选品的评估权重过度偏向价格。
  “邀标的时候关注技术和产品特色,这时候是技术部门与我们沟通,但真正谈合作的是采购部门,采购部门关注的是成本。”浙江某动保企业负责人刘东(化名)向记者透露,集团企业部门间出发点的不同,导致集采在控制成本与满足需求之间出现矛盾,而矛盾的受害者却是供应商。
  各集团设立集采或采购中心的初衷,核心在于成本控制,即追求“降本增效”。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当前集团猪企的招标流程中,常采取多轮竞价机制,若首轮报价未能满足预期,则持续进行二轮、三轮乃至更多轮次的报价,直至价格降至集团所设定的心理价位为止。
  “泰拉霉素的案例尤为典型。”林生告诉记者,国内某大型生猪养殖集团的招标过程中,国内上游供应商提供的50毫升泰拉霉素,其售价在短短两年内经历了断崖式下跌,从接近700元骤降至仅约150元,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乱象丛生◥>
部分企业以薄利换资质认可

  “对于坚守品质、扎实投入生产的企业而言,硬性成本显而易见,其拳头产品已深得行业认可,即便面对价格战冲击,亦非致命打击,采购方仍会青睐。”广东某知名动保企业销售负责人梁宇强调。
  然而,市场中也浮现出一种新现象,即部分企业似乎更侧重于通过薄利、微利,甚至短期亏损换取资质认可。梁宇透露,为遏制恶性竞争,大型集团猪企正积极调整集采药品的评估与筛选机制,不仅设定了注册资本门槛,有些还明确要求供应商需具备至少三家规模化养猪企业(母猪存栏量5000头以上)的供货证明,或是与全国排名前20的猪企有合作记录。
  这一系列严格的标准之下,催生了一类特殊的群体。它们或许在市场份额与销量上并不突出,但迫切希望通过与大型企业的合作获得“认证书”或短期内跻身头部猪企的供应商名录,以此资质作为敲门砖,参与更多企业的招标项目,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出一条迂回前行的道路。
  梁宇对此表示理解:“即便成功中标,这些企业或许也不具备服务好大型集团猪企的实力。”他强调,未来的合作趋势更倾向于强强联合,这不仅要求供应商具备强大的供应能力、服务能力,更需具备稳健的资金周转能力,而这样的标准往往只有行业头部企业才能满足。
整合发展◥>
定制化服务精准对接需求

  “规模化猪企纷纷转向集中采购模式,标志着行业正步入整合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在此过程中,确保养殖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能享有合理的利润空间至关重要。”广西大学教授沈水宝指出,价格战作为市场竞争的一种原始形态,虽短期内可见成效,却非长久之计。
  沈水宝认为,低价中标是一个伪命题,虽然可能很多产品的名字、成分、含量一致,但是产品的制作工艺,其中的技术创新千差万别,集团采购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技术底线。
  “养殖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巨头掌握话语权后,对上游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宁波科瑞特动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瑞忠告诉记者,接下来,行业大洗牌仍将持续,必然导致一些产品研发能力不足、资金流不健康的企业被淘汰。
  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卷现象,解决之道在于精准对接需求。广西力源集团董事长助理、星联盟秘书长曾其恒建议,动保企业应当明确自身定位,将经营逻辑理清,通过定制化服务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创造合理的利润空间。
  中山市白石猪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国兴认为,对中小型猪场而言,产品选择的核心在于其是否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同感,并且拥有良好的口碑、优质的服务与高性价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