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乡村人情的 “平衡”之道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9月14日
版次:
02
当前的乡村社会依然遵循“熟人社会”的逻辑,过重的人情账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如何为农民卸下过重的人情负担,让“人情”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首先,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与引导,动员社会多方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第三方主体的力量,组织县、乡、村的干部、各类村民代表以及当地专家学者共同组成工作组,依据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地方礼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独特的社会关系网络,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人情交往新模式。
其次,促进广大农民观念的转变你,构建乡村精神文明。农村人情问题的根本在于村民本身,要促进村民转变价值观念,实施乡村文明培育行动,摒弃将财富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以此来转变村民逐渐异化的人情观念。乡风文明建设可以从村落和家庭两个层面展开,以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价值追求。
最后,提供普惠性服务,为“礼”和“情”寻找平衡点。人情革新不是要消灭人情味,所以建立一种替代性人情交往方案尤为重要。一方面,在“精简”层面,旨在通过合理调整人情往来的规模与成本;另一方面,在“增补”方面,则强调在保持人情温暖的同时,创新形式与内容,来弥补因传统方式变革可能带来的情感空缺。
在市场经济的侵蚀下,人情逐渐被符号化与工具化,慢慢反噬着整个乡村的社会结构关系。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社会风气逐渐恶化,与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建立新的“人情纽带”至关重要。
□孙建红
上一篇:
给政务APP“瘦身”,有效减轻基层负担
下一篇:
上一篇:
给政务APP“瘦身”,有效减轻基层负担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