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发展,是解决空巢村问题的良药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9月24日
版次:
02
日前,“铁岭发布”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名为《关于加强“空巢村”基层治理的调查与思考》的调研报告。该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铁岭市清河区3个乡镇38个行政村中,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常住人口占比不足户籍人口的40%,部分村庄的空巢率甚至高达90%。
“空巢村”表面看是地理空间上的空旷,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经济乃至人心的空洞。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乡土中国”的概念,认为中国社会的根基在于乡村,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根基正在逐渐动摇。农村的“空巢化”意味着劳动力的流失,甚至乡村文化的断裂。年轻一代的农民在城市中接受了现代文化的熏陶,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与传统乡村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面对乡村的空心化问题,政策层面需要精准施策,既要鼓励农民进城,也要支持农民返乡。一方面,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公平、医疗保障等措施,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让他们在城市里能够安得下身、立得住脚。例如,可以进一步放宽城市落户条件,简化户籍迁移手续,确保农民在城市享有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同时,加强城市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城市接受优质教育,打破“二代农民工”的困境。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农业附加值,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这需要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提供发展空间,依托“一村一品”、果蔬大棚、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发展契机,扶持和引导本地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发展特色产业,为更多外出农民回乡就业提供发展空间。三是运用网络平台,搭建农产品加工销售、电子商务、直播直销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平台,让农民感受到家乡发展变化带来的就业生机,愿意回农村生活和创业。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是解决“空巢村”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公共服务落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农村交通网络,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人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的便利,从而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解决“空巢村”问题,还需要重视农村内生动力的激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乡村文化的保护,要通过挖掘和弘扬乡村特色文化,增强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乡村成为有故事的家园。
“空巢村”与城镇化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城乡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阶段性现象。解决“空巢村”问题,需要我们在城镇化与农村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二者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排斥。这既是对政府智慧的考验,也是对全社会共同责任的呼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才能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新路。
(作者:杨潇,金融从业者)
上一篇:
下一篇:
“智能手表”
上一篇:
下一篇:
“智能手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