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智能手表”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9月24日版次:02
| 漫谈 |
  新闻背景:回答问题“离谱”、播放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内容、诱导学生充值“游戏”……记者日前调查发现,作为不少学生“标配”的儿童智能手表,被频频发现存在问题,令家长们担忧。(9月20日新华社)
  @熊丙奇:儿童电话手表的过度智能化,对应的就是生产经营商过度逐利。对待儿童电话手表的监管,不能再按“手表”进行,而需根据其实际功能,将其纳入智能手机范畴。除非儿童电话手表生产商放弃在儿童电话手表中增加吸引儿童的娱乐功能,让儿童电话手表回归手表的功能定位。否则,儿童电话手表就可能从保护孩子安全健康成长,异化为伤害孩子健康成长。
  对此,必须把加强对儿童电话手表的监管提上议事日程。基本原则就是要遏制儿童电话手表智能化、娱乐化。要按照儿童电话手表的基本功能要求,生产、经营符合要求的儿童电话手表,并把智能化的儿童电话手表视为智能电子产品进行监管。
  @潘少颖:儿童智能设备,由于其使用群体的特殊性,在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后续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被赋予更高的安全标准和道德责任。就内容而言,应该内置严格的内容过滤机制,确保儿童接触到的信息是健康、积极、有益的。
  儿童智能手表接连“翻车”事件,也暴露出儿童智能设备的监管严重缺失,内容的安全性和适宜性并没有受到严格监管,或许部分产品内置的软件或功能未经充分审查便上线,导致不良信息有机可乘;其次,监管机制的滞后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儿童智能设备的功能和形态日益迭代,而相应的监管法规和标准却未能及时跟上,导致监管空白,漏洞频出。这种“技术先行、监管滞后”的现象,加剧了儿童使用智能设备时的风险系数,出现更多的未知与不确定。
  @周婵娟:儿童电话手表“信口开河”的病,得治!儿童手表的受众用户年龄普遍较小,心智还尚未成熟,对外界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孩子们出于好奇询问某个问题,却得到“毁三观”的不当言论回答,这很容易误导他们,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智能不能“智障”,问答不是瞎答,智能产品必须把信息安全放在第一位。怎样防范AI回复出错?必须严把“内容关”,筛掉不良和有害信息,如在设计上收紧数据边界,增设敏感词拦截数量,加强人工检索等都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