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课间延时”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2月15日
版次:
02
| 漫谈 |
新闻背景:记者从广州市教育局获悉,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广州小学课间10分钟调整为15分钟,初中下午课间10分钟调整为15分钟。(2月12日新华社)
@贾晨:“课间15分钟”虽小,但其背后的教育改革意味浓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和社会也正在付诸实践。从人的一生时间维度去考量,年少时,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身心健康更为重要。慢下来,促进学生心智健康成长,也许才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长久之计。
“课间15分钟”虽小,但改革的变化往往带有蝴蝶效应。“课间15分钟”能否达到预想效果,学校和主管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则不少。比如,课间15分钟,学生究竟该干什么?是否会增加校园安全风险?能否保证孩子们有时间玩、玩得开心、玩得尽兴?目前,各地也在为之不断探索,并付诸实践。
一切的核心还在于,这15分钟是否能真正还给孩子。政策虽好,是否能真正落地,还有待观察,能否获得基层教师认可也是关键。能否让孩子们“走出去”“动起来”,按时下课就是政策实施的第一步。
@袁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自由玩耍是孩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的源泉。在延长的课间时间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探索、想象和创造。无论是用简单的道具编织新的游戏规则,还是在操场上模仿电影中的英雄角色,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把戏”,实则是在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尤其是AI风靡的当下,知识似乎有了边界,但想象力却永无止境。在玩耍的环境中,孩子们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尝试新事物,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说到底,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过程。课间活动时间的延长,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调整,更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它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创造更加宽松、自由、富有活力的学习环境。
上一篇:
莫让“卖惨”视频透支了社会信任
下一篇:
农资先行,筑牢春耕“保障网”
上一篇:
莫让“卖惨”视频透支了社会信任
下一篇:
农资先行,筑牢春耕“保障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