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1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为何说服人很难?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4月03日
版次:
11
| 科普 |
你有没有过尝试说服某人,但发现越是摆事实讲道理,对方越是固执?比如,你在网上看到科普说骨头汤不补钙嘌呤还高,转发到“相亲相爱一家人”却被踢出群聊;告诉爸妈坏了的水果不能削掉坏的部分继续吃,他们却说你浪费……其实不光是说服爸妈,说服其他人也是一样。
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问题,更是人类心理、情感、习惯和认知偏差的综合结果。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完全依赖理性来判断信息的真伪,也不依靠逻辑分析来衡量选择的优劣,而是倾向于根据已有的信念、情绪和社会影响来选择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
因此,即使真相和证据就摆在眼前,如果它违背了某些人的固有认知或触动了内心的防御机制,他们仍会选择固执己见、忽视真相甚至反对科学,你的说服、反驳或事实陈述,反而会造成“逆火效应”,越说越适得其反。
“逆火效应”是什么?
“逆火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指当人们的信念受到相反证据的挑战时,即使这些证据科学严谨、逻辑清晰、令人信服,人们却并不一定修正错误,也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反而会更加坚定原有的立场。
“逆火效应”就像试图用风吹灭火焰,火不仅没有被扑灭,反而因为外力的介入而烧得更旺。因此,“逆火效应”也被称为“反弹效应”或“适得其反效应”。
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出现“逆火效应”?
一是当信息与自我价值挂钩时。许多信念并不仅仅是关于事实的判断,更是个人身份与价值的投射。当一种新事物挑战了这些信念,就像打碎了构建自我价值的承重墙,整座基于此搭建的心理高楼都会变得岌岌可危。因此,接受新事物的难点,并不在于新事物本身,而在于如何让人们在接受变化的同时,保留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二是当激起强烈负面情绪时。当负面情绪被激起时,大脑会优先启动情绪防御机制,试图保护自尊和情感边界。这种情绪化反应往往会干扰逻辑判断,甚至导致认知偏差,如“逆火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专注于保护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理性地评估信息的客观性或价值。
如何避免“逆火效应”?
当你想纠正的信息或传达的观点与对方的核心信念冲突,或者你表达的方式引发了对方的强烈负面情绪时,就很容易激发“逆火效应”。
为避免这一现象,沟通者需要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例如:尽量让讨论在冷静、理性的氛围中进行,减少情绪化的干扰;给予对方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新信息,而不是急于求成或强行说服。
□蝌蚪五线谱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明潮汕食薄饼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明潮汕食薄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