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槎滩陂:江南都江堰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4月03日版次:11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
  在江西省泰和县禾市镇,有一座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槎滩陂(如图)。它始建于南唐时期(公元937年),至今仍灌溉着数万亩良田,滋养着一方百姓,有“江南都江堰”之称。2016年,槎滩陂以其卓越的水利智慧和持久的生态价值,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重要瑰宝。
  槎滩陂的修建,源于南唐时期金陵(今南京)官员周矩的远见。当时,赣江支流牛吼江(今称禾水)时常泛滥,沿岸农田饱受旱涝之苦。周矩带领百姓“以木桩垒石为陂”,筑坝拦水,并开凿三十六条支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灌溉体系。
  水渠自西向东依次流经禾市镇,在上蒋村时又分为南北两条支流,分别称为“南干渠”和“北干渠”,继而流经螺溪镇及石山乡,在三派村汇入禾水。在主坝上的基角处,暴露出众多的红石条是最早的筑坝材料,已阻水千年。这些红石条分四五层垒叠筑起。浸于水中的红石条有4米长,宽0.4米,厚约0.5米。
  槎滩陂整个流域区涉及今泰和县螺溪镇、禾市镇、石山乡和吉安县永阳镇四个乡镇,灌溉村庄约200个,灌溉面积达5万余亩,其中禾市镇和螺溪镇为核心灌溉区。
  这座陂坝采用“鱼嘴分流”的设计,将江水一分为二,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避免了洪水冲击。陂体以松木桩为基础,上垒巨石,再以铁链加固,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修缮,槎滩陂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春耕时节,清澈的渠水沿着古河道流淌,滋养着金黄的稻浪,构成一幅“陂水悠悠,稻香千里”的田园画卷。
  槎滩陂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坚固的工程结构,更在于历代形成的科学管理制度。自宋代起,当地就设立了“陂长”,负责协调用水分配,并制定乡规民约,确保公平用水。这种“共建共管”的模式,使得槎滩陂历经千年而不衰。
  如今,槎滩陂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成为一座露天的水利博物馆。游客可以漫步古陂,触摸千年的石砌坝体,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工程智慧。
□钟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