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4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造假”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4月17日
版次:
04
| 漫谈 |
新闻背景:针对部分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存在弄虚作假等问题,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4月15日表示,将加大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力度,坚决遏制机动车排放检验造假乱象,着力营造行业健康发展生态。(4月15日新华社)
@牛可心:机动车检测,即通常说的汽车年检,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防线。在车辆年检环节,对尾气排放、刹车、灯光等项目进行严格检测,能及时发现车辆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排放超标问题,从而督促车主进行维修和保养,避免车辆“带病上路”,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然而,一些检测机构却把车检当成了一门“生意”,为了谋取私利,铤而走险,不惜降低检测标准,甚至与“黄牛”相互勾连,放任一些问题车辆上路,不仅破坏了机动车检测市场的正常秩序,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埋下了“定时炸弹”。
乱象背后,是监管的层层失守。一方面,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相关部门缺乏专业能力,难以识别检测数据造假;另一方面,跨部门、跨省协作机制缺失,在属地管理模式下,异地车辆信息共享机制缺失,检测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导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式年检成为可能。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行业生态的畸变。随着检测机构数量激增,部分站点为争夺市场将“包通过”作为竞争力,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寒酥:破解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困境,重在强化监管威慑。一方面,应整合交通、市场监管、公安及生态环境各部门力量,持续对相关造假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斩断作弊装置从生产到销售再到使用的利益链条。另一方面,面对日益隐蔽、复杂的造假手段,要不断升级科技监管手段。例如,提高检测机构资质审核标准,强制要求设备联网、数据实时上传,对检测过程全程留痕,压缩人为操作空间。再如,借助视频监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识别等技术手段,精准筛查违规线索,实施精准打击。
长远看,让机动车污染环境的“黑尾巴”无处遁形,离不开行业规范的完善与长效治理机制的建立。这不仅要求从源头加强监管,确保检测流程严谨性,还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行业自律等手段,来提升整个行业的检测水平和服务质量。
上一篇:
“广东三宝”打响“食养岭南”IP头炮
下一篇:
从“科技种田”奇观看乡村人才振兴之路
上一篇:
“广东三宝”打响“食养岭南”IP头炮
下一篇:
从“科技种田”奇观看乡村人才振兴之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