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农村老人何时

实现“老而能休”?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4月17日版次:04
| 农讲所 |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制机制相对比较健全,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待遇却比较低。如何改善农村老人“老而不休”的养老困境,让他们过上体面的晚年生活?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老人月均养老金在240元左右,而2024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万元,月均1900多元,农村老人领到的这240元,仅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不足农村低保标准的40%。反观城镇退休职工,养老金可达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当城市老人有足够的退休金用于休闲娱乐和医疗保障时,农村老人却仍需要为基本生活花销发愁。
  历史地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艰难起步,农业以“剪刀差”、农民以农业税的形式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财富。有数据显示,在2006年前,农民每年缴纳的农业税占其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作出如此贡献的他们,却长期徘徊在社会保障体系边缘,陷入“年轻时贡献国家,年老时依靠自己”的养老困境。这些为国家作出过历史贡献的老人,还有那些在钢筋水泥中挥洒汗水的农民工,他们理应得到更多关注。
  当下来看,提高农村养老金标准,让农村老人得到真金白银的养老保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乎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更关乎社会公平与和谐。其实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养老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这是自2014年以来第七次全国统一调整。可以看见,提高农村养老金已经按下“前进键”,只待从小步快走发展成逐步加速,只要一直在路上、一直往前走,就能给农村养老注入更大的底气。
  也要看到,保障农村养老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并非单纯发钱的问题。要完善相关的权益保障制度,营造健全的法治环境、用贴心的关怀举措充实他们的养老生活。一些地方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值得学习借鉴,比如上海市试点“养老金+土地流转”模式,让农民既收租金又领保障;江苏省太仓市设立银发零工驿站,规定雇佣55岁以上劳动者的企业可享受税收减免激励;四川省将超龄劳动者纳入工伤保险体系……这些探索实践表明,保障农村养老不是靠一己之力、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长期共同努力。当护老爱老的阳光普照到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由衷希望,那些操劳了一辈子的农村老人,能够早日卸下身上的担子,在“老而能休”中体面幸福地安享晚年生活。
□李丹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