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说不尽的“然后然后”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4月17日版次:12
| 民间语文 |
  林少华教授在《“然后然后”何时休》(《新民晚报》2013年1月10日)中写道: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特别喜欢说“然后”。日常交谈也好,会上发言也罢,有不算很少的人都对“然后”这个词儿情有独钟。尤其男生女生,有人几乎一口一个“然后、然后、然后”,没完没了,无尽无休。一次参加研究生答辩会,不到十分钟的论文要点陈述,而我指导的一个研究生,用了不止十个“然后”,听得作为导师的我干着急。甚至答辩通过也让我高兴不起来,问他为什么死活抓住“然后”不放,为什么就不能换个说法说“之后”“而后”“其后”“随后”,以及“其次”“再次”“并且”“而且”“继而”“再者”“加之”“还有”“接着”“接下去”?问他为什么这么需要注意修辞的场合却半点儿修辞意识也没有?
  这样的“然后”是“口语衬词”,就是口语中有语音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衬词分书面衬词和口语衬词两种。书面衬词主要出现在韵文中,像“来”“啊”“那个”“哎嗨哎嗨哟”等等,对韵文来说,衬词是必要的,衬词使语音和谐,甚至能达到使语音优美婉转的效果。口语衬词除了“然后”还有很多,比如“啊”“这个”“那个”“所以”“可是”“是不是”“对不对”等。口语衬词是一种习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下往往有不同的衬词使用习惯。口语衬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口语衬词本来是说话人边说边想的产物,当一个语块说完,另一个语块尚未组织成功的时候,说话人用口语衬词临时补充两个语块间的空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衬词习惯。
  如果口语衬词运用过于频繁,成为听话人关注的内容,就会影响交际效果。董阳光在《喋喋“然后”可以休矣》(《新民晚报》2021年12月16日)中写道:
  有一次,看到这样一个电视节目:一位主持人采访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主持人一个接一个“然后”地提问,被采访的那个孩子同样一个连一个“然后”地回答,听这两人一来一往的对话,感觉好像两个口吃的结巴在比赛,看谁的“然后”密集得更顺溜。有时甚至一句话里啥都没有,干脆都是“然后、然后、然后……”我不得不在巨量版的“然后”折磨声中,断然改换了频道。
  这是因为口语衬词“然后”运用过于频繁导致的消极后果。再比如,有的教师在上课时频繁运用衬词“啊”,几乎每两个语块之间都出现一次“啊”,这种情况一旦引起学生关注,就会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生甚至会记录老师在一节课上说了多少个“啊”字。
  学界有一个关于闻一多的典故。闻一多是大学者,又是诗人,上世纪30年代在青岛大学任教。他讲课有个“坏”习惯,言语间经常夹杂着“呵呵”之声。学生不满意了,觉得课堂有水分,直接做了一首打油诗:“闻一多,闻一多,你一个月拿四百多,一堂课五十分钟,禁得住你呵几呵?”闻一多得知,也没有生气,一“呵”了之。上课时,该“呵”的时候还是“呵”。
  口语衬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适度使用是符合语言运用规律的,但过度使用就会影响交际,给听话人造成不适。因此,在口语表达中应该尽量减少口语衬词的使用,这是语音修辞的基本要求。
□宗守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