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1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贪食一锅野菌汤 阿叔中毒住进ICU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5月03日
版次:
11
近日,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成功救治一名误食超致死量5倍“致命鹅膏”(俗称“白毒伞”)的患者。经过16天ICU抢救、累计106小时人工肝治疗,患者最终转危为安。专家提醒,随着五一假期临近,市民切勿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半个月前,东莞51岁的谭先生与5位亲友分享了一锅自采的野生蘑菇汤。看着碗中白嫩鲜香的蘑菇,谭先生将半斤蘑菇连汤一饮而尽。10小时后,他出现剧烈呕吐、腹痛,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急性肠胃炎”。
然而次日复查结果令人震惊:肝酶指标飙升至正常值10倍,胆红素超标2倍。此时谭先生才坦言曾食用野生蘑菇。26日中午,他被紧急转送至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中毒救治中心。
“患者入院时还能正常交流,4小时后即出现休克。”该院中毒救治中心副主任陈运超介绍,经鉴定,谭先生误食的是含有剧毒鹅膏毒肽的“致命鹅膏”,50克就足以致命。一同进食的5位亲友也出现不同程度中毒症状。
转入ICU后,谭先生的病情急转直下: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骤降、出现肝性脑病。“这是最严重的4级肝损害型中毒,死亡率接近100%。”陈运超说。
医疗团队立即启动血液净化治疗,并使用活性炭吸附肠道毒素。但患者肝脏仍在持续恶化,出现“胆酶分离”——这是肝细胞大规模坏死的危险信号。
关键时刻,医生决定采用 新型人工肝治疗技术。在持续16天的抢救中,医疗团队累计为患者进行了106小时的人工肝治疗,清除体内毒素的同时维持内环境稳定。4月11日,谭先生终于转出ICU,并于22日康复出院。
“这次能活下来真是万幸。”康复后的谭先生心有余悸。他坦言,之前多次食用自采蘑菇都相安无事,这次才放松了警惕。
陈运超特别提醒,肝损害型毒蘑菇最危险的特征是“假愈期”:“患者初期呕吐、腹泻症状缓解后,会误以为康复,实际上毒素正在悄悄破坏肝脏。”
专家介绍,毒蘑菇中毒可分为7种类型,其中肝损害型和肾衰竭型最为凶险。这类中毒潜伏期长(6小时以上),初期症状轻微,极易延误治疗。
专家提醒,眼下正值五一假期,气温回升、雨水充沛,野生菌进入生长旺盛期,出行登山踏青须警惕,切勿凭经验采摘山林间的野菌。如食用菌类后出现不适症状,在及时就诊的同时还应告知医护人员相关情况,以便第一时间鉴别有毒物种并予以治疗。
□朱斌 周艳梅
上一篇:
七旬老人遭遇“脚梗”险截肢
下一篇:
晚期肾癌治疗 有了新突破
上一篇:
七旬老人遭遇“脚梗”险截肢
下一篇:
晚期肾癌治疗 有了新突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