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寻根式旅行激活人们的乡愁DNA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5月06日
版次:
02
“五一”假期,一股“重识家乡”旅游热潮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回到家乡开启一场“寻根式旅行”。业内专家认为,“重识家乡”旅游热的兴起,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文化根源和情感归属的追求,也展示了地方文旅产业在创新和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奔赴。
“重识家乡”旅游的兴起,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多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来,城市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大量年轻人,逐渐与故乡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产生距离。然而,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积累,使他们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根源。二来,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重识家乡”提供了现实基础。各地政府和企业积极挖掘本地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
“重识家乡”旅游最显著的意义,在于它激活了深埋于人们心中的“乡愁DNA”。乡愁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是对故土的记忆与思念。在“重识家乡”的过程中,游客不只是观光者,更是文化的探寻者。他们走进老宅、触摸古迹、品尝家常菜、参与民俗活动,重新认识那些曾被忽视的家乡细节。
王一博用洛阳话推介美食,全红婵返乡引发的关注热潮,本质是借助现代传播技术重构乡土认同。这种“明星+乡愁”的传播模式,既满足了Z世代对“在地性”的追求,也为县域旅游插上流量翅膀。当城市精英返乡创业,当青年学子参与乡村规划,人才与资源的双向流动正在重塑城乡关系。
更重要的是,“重识家乡”旅游创造了独特的价值链条:茶旅线路带动茶农增收,非遗市集催生手工艺人创业,星空露营地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岳西县游客量突破1300万人次的背后,是民宿管家、研学导师等新型职业的涌现。这种发展模式跳出了“门票经济”的桎梏,通过场景营造、体验设计实现“流量”向“留量”的转化,为县域经济注入可持续动能。
当然,要使“重识家乡”旅游从短期热点升华为长效动能,需破解三大命题: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对乡土本真的侵蚀?怎样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保障原住民权益?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安徽合肥包公园的宋文化空间、四川大邑的非遗市集等案例,已给出初步答案——通过“文化解码+科技赋能+社区参与”的三维驱动,构建主客共享的文旅新生态。
一场始于乡愁的旅行,仿佛让世人看见了文明的归途。或许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希望那些散落五湖四海的乡愁,终将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与文化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叶雨,时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化解欠薪”
上一篇:
下一篇:
“化解欠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