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张弘弢 “我们现在走的路是翁源旧县城翁城的古城墙,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有600多年历史了。1939年9月3日,30多架日军飞机轰炸翁城,由于人多城门少,逃难的人们便从城墙被炸开的缺口出去。建国后经几次大拆,古城墙已经荡然无存。”日前,杨通全骑着摩托车刚载上南方农村报记者,便把眼前的古迹典故娓娓道来。在他眼中,翁源县文物遍地、古迹充盈。 杨通全1948年生于翁源县翁城镇明星村。翁城是翁源的古县城,有着许多古迹。少年杨通全常进城游历,看翰林院遗址、古井、古祠堂,听老人讲这些遗迹背后的故事。长此以往,杨通全便萌生了将这些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写成文字的想法。 初中毕业后,杨通全回家务农,却坚持学习,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当年,学习资料匮乏,大队订阅的一份《广东农民报》(南方农村报的前身名)成为杨通全汲取知识、学习写作的重要资料。 看得多了,杨通全便将自己写的民间故事、乡间新闻投去报社。虽然几十篇文章都石沉大海,他却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勤于买书学习,坚持写作。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杨通全写的“豆腐块”开始散见于《南方农村报》、《韶关日报》等报刊,这激起了他的写作热情。 杨通全常趁农闲时骑自行车考察附近历史遗迹,1994年开始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足迹不止遍布县内,连周边的英德、曲江等县也成了他考察的范围。为了考察一座古墓爬山涉水是常有的事,累了便在山坡上和衣小睡,渴了便捧一掬山泉畅饮,虽然清苦,杨通全却乐在其中。 条件的艰苦是容易克服的,受访对象的不理解却常困扰杨通全。考察时,常发生这样的对话:“你是什么人?”“我是农民。”“农民考什么古?这些事情政府没人做么,要你来搞?出去出去!”这样的遭遇,杨通全已经司空见惯,而他的妻子得知后却心疼得直掉泪,不愿意他再去受气。 一次去江尾镇的古村落考察时,杨通全看见祠堂门前的功名石,想考证一下这村子出过什么人物,但没人肯为他开门。杨通全没有放弃,就在村口和一位80多岁的老婆婆拉家常,解释自己所做的工作,老婆婆感其真诚,就让他进了祠堂。果然,在积满尘埃的祠堂里,杨通全发现了清光绪十五年其族人刘晓山由提督升授建威将军正一品的功名匾。 不止外人不理解,由于杨通全经常外出考察,不但不能做农活,每年买书、复印资料、买烟笼络受访者还要贴进去不少钱,妻子、家人都很不理解。“你怎么就不能老老实实种地过日子,政府又不给你钱,一天到晚跑什么跑?”除了言语打击,妻子还时常拉书房的电闸、砍电线、摔油灯。不过,这些都没让杨通全放弃。 一次,妻子交代给两亩节瓜除草,杨通全背上喷雾器灌上“百草枯”,一边喷一边思考,没注意到起了风。“百草枯”全飘到节瓜苗上,半人高的节瓜苗不到半小时就全蔫了。 妻子来到田头看到两亩节瓜“全军覆没”,大叫:“你这个斩头鬼,我死给你看!”跑回家拿起一瓶“乐果水”就要喝,杨通全连忙追了回去,夺下农药,好说歹说总算把妻子哄得平静下来。 十多年考察,杨通全骑坏四辆单车两辆摩托,终成一书。2004年《翁源文史钩沉(第一卷)》得以出版,该书修正《翁源县志》、《韶关市志》的数十处错误,填补了两书的许多空白,是方志的有力补充,中山图书馆、韶关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纷纷收藏。2006年翁源县博物馆破格聘其为编外文史研究员,每月发放财政工资1000元;“文化翁源”项目还拿出十万元专项资金资助他出版《翁源古今风物图录》。 看到这些成果,妻子终于理解了杨通全所做的工作。 但图书的出版也让许多古董贩子盯上了翁源的民间文物,杨通全的书成了他们的寻宝图,甚至有人专门跟踪杨通全。考察之后几天,文物就被盗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让杨通全十分难堪。于是,杨通全在考察时特别叮嘱文物所有人对重要的可移动文物要严加保护,并致信县长要求加强文物保护教育和对文物盗窃案件的查处,但村民的麻痹侥幸仍让窃贼有机可乘。 杨通全说,文物、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对文史有充分尊重的民族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他今后的工作重点将放在本土文物的保护和文物保护知识的普及上。 “去年聘期满了,政府不发工资了,我依旧坚持自己的工作。这不仅是我生活的乐趣,也是我的历史责任。”杨通全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