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版:乡间人物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德庆“笛痴”卢华成
独创3米巨笛演奏的他是当地曲艺社台柱子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1年10月13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张弘弢

  卢华成的巨笛需要助手帮忙抬起来才能吹奏。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张弘弢
  一阵嘹亮轻快的笛子声划破晨雾,时而仿若众鸟齐鸣、两鸟相争,时而又如鲤鱼出水、打马疾驰,音色清秀流畅、干净利索——这是人称“笛痴”的卢华成在西江边的沙洲上练习吹笛。
  德庆县九市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卢华成今年28岁,却有近20年的“笛龄”。
  “九岁那年,见同学吹笛子很神气,我也很想学。”9月30日,卢华成对记者说:“家里墙上就挂着一支笛子,爸爸却不肯让我碰一下。”后来“龙母诞”的时候,“我和小伙伴在庙会上卖风车赚了一点钱,终于买了第一支笛子,爸爸也理解了我的兴趣,还手把手教我吹曲子。”
  坐在一旁的卢父搭话道:“记得教他吹的第一首曲子是《东方红》,当时只当他是一时兴起,没想到他坚持了这么多年,吹出名堂来了,哈哈哈。”
  课后、田间,少年卢华成一有时间便把笛子拿出来练习一番,“那时候连做梦都在吹笛,研究指法。”
  初中毕业后,16岁的卢华成辗转南海、肇庆、梧州等地打工,做过砖厂搬运工、超市售货员、押车员、厨师。即使在工作最辛苦的时候,卢华成也没有放弃笛子,因为“在一天辛劳后,吹一吹笛子,是最好的放松和慰藉”。
  一直以来,卢华成练习吹笛全靠一两本教程和自己的摸索,这让他总觉得有些瓶颈难以突破。2003年的一天,卢华成在肇庆一家乐器店偶遇了当时还是肇庆学院学生的笛子发烧友谢福华。兴趣相投,性格也相合的两人很快熟络起来。
  “非典”肆虐时,卢华成翻墙跑进肇庆学院向谢福华讨教,用诚意打动了谢福华。曾师从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笛子大师谭炎健的谢福华将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卢华成,从指法细节到表演气质,一一手把手帮他改进。
  在谢福华的引荐下,好学的卢华成还得以多次到广州向谭炎健、刘国强等名师讨教。得名师指点,与益友交流,系统学习笛子知识后,卢华成的吹奏技艺突飞猛进。
  一次在朋友处见到一把不到三寸长,却音色嘹亮的口笛后,卢华成感到十分新奇,他也想造一把个性独特的笛子来。为此,他踏遍本地竹林选材,看书、上网查阅制作方法,先后制作了一百多支口笛,终于用广宁茶秆竹制成一把微型口笛,并独创了一套演奏技法。
  “我的口笛有一套固定指法,不需要像传统口笛那样半开孔,却能吹出16个音,比传统口笛多三个音。吹奏高音乐曲高亢、嘹亮,又不失浑厚。”卢华成得意地说。有了这把新奇的微型口笛,加上独特吹奏技法,卢华成常被邀请到德庆、肇庆、广州、东莞、澳门等地演出,并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2005年,卢华成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了刚成立不久的德庆悦城文化艺术团,演奏技艺高超的卢华成很快崭露头角。在当年9月的一次演出中,德庆县委宣传部长一眼相中他,邀请他参加文艺工作。
  2007年,九市镇文化站招聘工作人员,卢华成顺利入选。来到九市后,卢华成把文化活动组织得异彩纷呈,自己更是一场不落地义务参加“九市民乐曲艺社”的演出。
  有一天,一位听众调侃道:“你的笛子小是够小了,能不能大呢?”
  这句话启发了卢华成。他想,西洋乐器有的要几个人抬着演奏,我的笛子能不能做得那么有气势呢?说干就干,卢华成利用闲暇时间,用毛竹制作了一把近3米长的巨笛,吹奏起来浑厚深沉,音效独具一格。
  从此,每年十多次下乡演出,卢华成除了传统笛子外,还带上一大一小两把“独门”笛子。乡村里的不少年轻人对粤曲兴趣不大,却喜欢听卢华成吹笛子,尤其对他那8厘米长的口笛和3米长的巨笛,感到相当新奇。巡演几次之后,曲艺社再也离不开卢华成,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台柱子。
  这不,记者采访时,卢华成刚参加完德庆纪念孔子诞辰的表演回来,风尘未洗,九市民乐曲艺社的负责人李桂锐又来约他去排练下一场下乡表演的节目了。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