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说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传诵千古,曾被历代许多古诗选本选入。这首诗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为广大读者熟知。诗中有句“雨脚如麻未断绝”,笔者所见选本对句中“雨脚”与“麻”的注释均值得商榷。 先说“雨脚”。所见选本均把“雨脚”释为“雨点”。如崇文书局《唐诗鉴赏辞典》第240页注:“雨脚:雨点。”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形容雨点不间断。”雨点,即形成雨的小水滴。雨就是由从天而降的若干小雨点组成。“脚”字在上古指小腿,后来有了“足”的意义,指人和动物接触地面的肢体,引申为根部、最下部(如“山脚”)。“脚”和“雨点”似乎很难有意义上的关联。因为雨点在云层或落在地上都叫“雨点”。为什么要把“雨点”称为“雨脚”呢? 其实,“脚”字由“物体的最下部”还可引申为“剩余之物”。南方用糯米酿酒,酒坛底部的残留物称为“酒脚”;茶油、菜油油缸底部的残留物也称为“油脚”。此种称谓,南方沿用至今。唐代也有这种用法。杜甫诗《羌村三首》有句:“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日脚”是什么?就是西下衔山的夕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雨脚”就是大雨过后稀疏的雨点。杜诗里“雨脚”和“日脚”中的两个“脚”字用法相同,若“雨脚”释为“雨点”,那么“日脚”该如何解释? 再说“雨脚如麻”的“麻”字。《唐诗鉴赏辞典》未释,显然是把它理解为通常义“麻线”。初中语文课本:“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但看诗歌的上下文,这种解释也是欠通顺的。“雨点像麻一样密集”是视觉景象,是看出来的。诗句上文已交代,当时天色黑下来了,一家人睡觉了,杜甫在破败的茅屋里长夜难眠而作此诗。当时屋外应是漆黑一片,怎能看得见麻线一样的雨点? 麻,《辞海》解释为:“古代乐器名,《尔雅·释乐》:‘大鼗谓之麻,小者谓之料。’”什么是“鼗”呢?《辞海》也有解释:“乐器名,即长柄的摇鼓。俗称拨浪鼓。”拨浪鼓并不罕见,它是有柄小鼓,柄插在鼓帮中,鼓帮两边各有一根小绳,绳端系一颗珠子。手握柄,左右摇转,珠子敲击鼓面发出声来。 “雨脚如麻”的“麻”不是麻线,而是拨浪鼓。屋里一片漆黑,诗人长夜难眠,虽看不见床头屋漏,但听得见雨脚“滴答”声,就像拨浪鼓一样响声不绝。 □谭加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