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破解贫困村项目落地难需从长计议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8月25日
版次:
02
项目落“地”难,动辄成违建:贫困山村搞产业,心都是悬的。《半月谈》日前一则报道,揭示了贫困村上马产业项目面临的尴尬境地。以西部某贫困村为例,为发展集体经济,村里打算建一个养鸽场,但因选址包含基本农田或林地而被卡住。最后,村里开会决定开建,并选址在一块占用一分林地的荒坡上。到2019年底,养鸽场已经为集体经济增收4万多元,从经济角度看,养鸽场“建对了”,但缺乏用地手续“准生证”,不能使用扶贫资金。在强调耕地红线、生态红线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对转变土地性质比较谨慎。是“先上船再补票”,把项目搞起来再寻求“转正”,还是干脆放弃项目,成为基层的两难选择。
有人质疑:农村耕地本就稀缺,种些传统的红苕、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就行了,为何非要占地搞建设?应当说,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有建了加工厂,才能有效延伸产业链,才能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否则,就会陷入“低端锁定”,在价值链底部徘徊。当然,这也不是说加工厂可以随意上马,而是必须仔细甄别、科学论证。诚然,周边县区工厂可以作为本村农产品加工的配套,但毕竟属于“体外循环”,统筹协调难度大,在收购、销售等方面可能受制于人,并非贫困村发展产业的优先选项。只是,在贫困村发展产业又如何破解用地硬伤呢?
一种思路是和周边村庄,尤其是邻村联合开发、余缺调剂。比如A村有好项目,也有可用资金,但没有建设用地,B村有建设用地,但没有项目、资金(或者资金不足),这个时候,A村和B村就有天然的合作基础。只不过,要想地理上毗邻和资源禀赋上互补兼得太不容易,多数时候可遇不可求。
另一种思路是等待政策窗口,以时间换空间了。比如,前述报道中提及的某贫困村原本想利用村里一处闲置的羊圈及周边地块养猪。可项目选址时发现,地块内包含15亩耕地。土地手续批不下来,资金无法拨付,养猪项目最终没搞成。而在两个月之后,国家出台新规,允许一般耕地发展生猪养殖。村集体错过的那块地,被一个村民用1万元租下,养了500头猪,2019年获得纯利润90余万元。不过,这种思路同样短板突出,具有太大的不确定性,需要付出不菲的时间和机会成本。
由此可见,前面两种思路都有其局限,只能在个别地方施行。从根上分析,是历史原因造成了贫困村无可用建设用地的窘境——过去,考虑到很难有项目落户山区贫困村,地方政府倾向于把基本农田“布局上山”。只是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持续深度实施,贫困山区要发展产业时,却发现荒山荒坡都划入了红线,要找一块产业用地实在犯难。因此,要想彻底破解贫困村项目落“地”难问题,必须正本清源,对这一历史做法予以校准和纠偏:通常来说,荒山荒坡不太可能是基本农田,甚至连一般农田都不是。与其继续徒有农田之名,何不让其作为更为适格的建设用地发挥作用?
进一步来看,上述的校准纠偏并非没有操作空间。目前,自然资源部主导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宜抓住这一工作窗口,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对荒山荒坡被当做基本农田划入红线等不当行为进行清理。也只有落“地”问题解决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这局棋才能活泛起来。
(胡一刀,时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职场劝酒”
上一篇:
下一篇:
“职场劝酒”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