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职场劝酒”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8月25日版次:02
| 网议 |
  新闻背景:8月24日,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官微发文回应校招员工不喝领导敬酒被打耳光事件:经核实,员工杨某反映的中关村支行营业部某领导及该支行个别员工在私下非公款聚餐中,确系存在因酒后失态而对杨某做出言语及行为失当等举动,已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停职接受调查处罚。(8月24日澎湃新闻)
  @王恩奎:在“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的官场和社会的潜规则下,企业也不能独身其外。以至于曾经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有这样一名新生,她说她是“带着酒量上大学”。在以酒为媒,“酒桌上好办事”的现实背景下,企业招聘一个“酒量人才”,实际上就是培养了一个“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特殊人才,企业也就有了“公关”的资本,就有了效益最大化的“酒量媒介”。这样的“另类教材”不是哪一个企业或哪一个单位编撰的,而是社会不良风气炼成的。
  @曲征:不管是一般员工还是领导,都没有权力逼迫别人饮酒,哪怕借着“敬酒”的幌子来实施。但是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总感觉自己高人一等,自己敬下属的酒,下属必须喝掉,否则便是不识时务,便是不识抬举,便是忤逆抗上。而一些头脑“灵活”的员工,也总是迎合领导的心思,抱着“领导蘸一蘸,我就全喝干”“领导随意蘸,我得随意干”的精神超量饮酒。在这样的环境中浸泡久了,领导理所当然将自己看成是酒场上的绝对权威,一旦有新员工竟然连自己敬的酒也不喝,必然气恨交加,抬手打人。
  需要看到的是,酒文化已经成为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抬高了领导身价,在酒气熏天的氛围中,自我感觉良好。这种酒文化也成为一些领导控制员工甚至考察员工的手段,倘若任其发展,必然腐蚀社会,戕害企业的未来,于国于民,均有害无利。
  @殷呈悦:当今职场流行拼酒、过度饮酒、过度劝酒、过度依赖酒来解决问题,可以说与酒文化毫不相干,折射的是一种丑陋的庸俗的企业文化;有员工不喝,就加以羞辱,更是权力的滥用。杜绝逼酒、酗酒、醉酒,提倡自愿、适度、克制饮酒,才是酒桌上应有的态度。只有更多的董某学会收敛,才能让更多的杨某免受伤害。
  拼酒不是一种文化,而是一项陋习。要杜绝拼酒陋习在企业大行其道,既需要杨某这样的正面硬刚,更需要企业领导端稳手中的酒杯,切莫认为员工不喝敬酒就是不给领导面子,更不能抱有“敬酒不吃吃罚酒”的心态。以为拼酒能拼出感情、拼出业绩、拼出忠诚、拼出领导信任的人,该“醒醒酒”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