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君到江南自有春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1月21日版次:13
| 宋词小札 |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在作品里运用一些俏皮话,不是低俗的打趣,既不损害风格,又能引起欣赏者的会心微笑。北宋有些作者会有意表现自己的脱略不羁或滑稽风趣。王观便是此中之一人。
  王观是如皋人,考开封府试第一名,中嘉裕二年(1057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后因应制撰《清平乐》词,被指为冒犯神宗皇帝,罢职、因号王逐客。他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他写过一首《天香》词,下片云:
  呵梅弄妆试巧,绣罗衣、瑞云芝草。伴我语时同语,笑时同笑,已被金樽劝倒。又唱个新词故相恼。尽道穷冬,原来恁好!(这么好)
  写一家人在冬天围炉喝酒、互相戏谑的情景,十分生动。
  王观这首《卜算子》,颇受选家的注意,也是俏皮话说得新鲜,毫不落俗的缘故。这首词是为送别一个叫鲍浩然的朋友,他同王观的交情似乎不很深;这次分手,不是被贬谪远行,而是同亲人团聚。所以此行还是愉快的。两人没有太多的惜别之感,又用不上虚浮的客套话,于是我们看见作者运用风趣的笔墨“化腐臭为神奇”,居然引起了读者对它的喜爱。
  要写这种送行诗,随便凑合几句,也可以应付过去。可是王观有一套不落俗的构思:先从游子归家这件事想开,想到朋友的妻妾一定是日夜盼着丈夫归家的,由此设想她们在想念远人时的用眼,再联系着“眉如远山”“眼如秋水”这些用的常语,又把它们同游子归家所历经的山山水水来个拟人化,于是便得出了这样两句: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它是说,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
  从这一构思向前展开,于是就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要到哪儿去呢?是“眉眼盈盈处”。这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是:有着盈盈的眉眼的那个人。语带双关,扣得又是天衣无缝,实在是高明的手法。
  上片既着重写了人,下片便转而着重写季节。而这季节又是同归家者的心情配合得恰好的。那还是暮春天气,春才归去,鲍浩然却又要归去了。作者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轻轻搭上,一是“送春归”,一是“送君归”;言下之意,鲍浩然此行是愉快的,因为不是“燕归人未归”,而是春归人也归。然后又想到鲍浩然归去的浙东地区,一定是春光明媚,配合着明秀的山容水色,越显得阳春不老。因而便写出了: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许是从唐诗人韦庄的《古别离》“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得到启发吧,春色既然还在江南,所以是能够赶上的。赶上了春,那就不要辜负这大好春光,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了。它还有另外一层。这个“春”,不仅是季节方面的,而且又是人事方面的“春”,这便是与家人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通看整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体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刘逸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