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少年“血牙”难愈重度贫血

创新技术封堵“颌骨动静脉畸形”获治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8月12日版次:11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张阳 洪磊 周斌

  牙龈持续渗血一个月直至变成大出血、严重贫血,近日,17岁高中生小明(化名)被紧急送院救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陈伟良教授团队采用独创技术,予止血拔牙、填塞修整等一系列治疗,彻底消除了病灶。
  据了解,小明发生的“血牙”惊险事件,其实是上颌骨动静脉畸形所致。早期多表现为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症状,建议及时行介入栓塞治疗,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牙龈出血不止险休克
  小明家住肇庆。一个月前,他开始感觉牙龈总有鲜红色的血液流出来。家长认为是“上火”导致的牙龈发炎,陪着他在当地口腔诊所简单处理了一下。然而,牙龈出血更严重了,甚至影响到了进食。
  连续十多天牙龈渗血,小明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家长连忙带着他到当地三甲医院就诊,经全面检查发现是“血牙”,也就是上颌骨动静脉畸形。当地医院并不具备处理这类疾病的经验和技术,将他转诊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入院时,小明口腔内咬着一块还在渗着鲜红血液的纱布,脸色惨白,四肢发凉,濒临休克。接诊的口腔颌面外科周斌博士当即为其紧急止血,抽血结果发现血红蛋白仅有55g/L,小于正常值的一半,随即进行输血治疗。经急诊对症处理后,小明的情况暂时稳定下来。
  考虑到少年随时可能再次出血,经完善相关检查后,陈伟良教授联系了介入科许林锋教授为其实行右颌面部供血动脉栓塞。小明做完介入治疗后牙龈不再出血,家长不听医生劝阻执意出院。可回家不到一个星期,小明再一次出现了大出血,鲜红的血液不停地往口外流,家长急呼救护车又将他送院。
“一压一塞”堵住出血源
  然而,这一次出血比上次还要凶险,由于口腔里出血量大,为了保证呼吸道的通畅,陈伟良教授果断联系手术室为小明做了气管切开术。在保障生命气道的通畅后,立即展开下一步手术,彻底堵住出血源。
  手术开始前,团队的周斌博士、洪磊硕士按陈伟良教授的要求,提前用骨蜡搓成多个不同直径的糖葫芦状小球,并就手术过程中需要紧密配合的指压止血、拔牙、骨蜡小球填塞、牙槽骨修整、黏膜覆盖缝合等操作进行反复演练。
  手术中,当取下小明口腔内压迫止血的纱布时,鲜红色的动脉血液如刚打开的水龙头一样流出。眼疾手快的陈伟良教授立马用手指稳、准、狠堵住出血点,并迅速拔除松动牙齿。在牙齿脱出的瞬间,更为凶猛的血流如决堤的洪水一样喷涌而出。医生们在指压止血不放松的同时,将骨蜡小球填塞至拔牙腔内,血柱当即止住。随后修整牙槽骨,使骨蜡更能有效更充分地填塞至病灶腔隙,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最后,在对邻近黏膜组织瓣覆盖缝合后进行局部软组织硬化注射治疗。
  据了解,这个很“土”但很实用的手术方法,是陈伟良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发明的,自从2005年发表在国际知名SCI杂志后,已被国内外同行大量引用。
“血牙”凶险应及早干预
  经过及时手术后,小明得以转危为安,面色逐渐恢复红润,康复出院。
  陈伟良教授介绍,动静脉畸形是胚胎时期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动脉直接通过畸形血管团而不经过微循环直接进入静脉。病变可发生在软组织和骨组织。民间常把拔牙时出现大出血的牙齿称为“血牙”,其实就是发生于颌面部尤其是颌骨的动静脉畸形。
  根据疾病发展,动静脉畸形可分为静止期、进展期、组织破坏期、失代偿期。当出现“血牙”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了组织破坏期。
  陈伟良教授提醒,儿童及青少年期动静脉畸形多处于静止期,不容易发现,当牙齿松动伴有牙周渗血时,应完善相关的影像学检查,一旦确诊,禁止拔牙。由于局部大出血的突发性、颌骨出血处理难,颌骨动静脉畸形已成为致死性疾病,需要早发现以及恰当治疗,可采取常规介入栓塞、无水乙醇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和硬化术联合治疗。

下一篇:52岁男心衰腹大如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