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为端好“中国饭碗”贡献更大广东力量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9月25日
版次:
02
| 来论 |
日前,2021广东丝苗米文化节在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举行,推动广东丝苗米产业在乡村产业振兴、走好共同富裕道路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9月20日《南方农村报》)
与粗犷豪放、体态丰腴的东北粳米相比,广东丝苗米独树一帜、“米”如其名,细长苗条、米泛丝光是其鲜明标签。从1966年首个矮秆优质丝苗米品种培育成功,广东现代丝苗米产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逐步成长为广东特色稻、优质稻、品牌稻的主力军和代名词。在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之下,丝苗米再次被赋予了履行保障粮食安全责任、在广东乡村产业振兴中担当砥柱中流的历史重任,19个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落子南粤大地,近200家丝苗米生产经营主体携手组成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
相比起北方部分省份,广东粮食产量并不占据显著优势。受制于地理环境、耕地面积等资源禀赋、客观条件的硬框框,包括丝苗米在内,广东粮食产业要想跻身全国上游,需要更多在种质、标准、链条、品牌、市场等环节发力用力,从而在生产经营模式、整体发展质量上先行一步、更胜一筹。近年来,广东丝苗米产业所发生的华美蝶变,也是这种理念和策略的生动体现。除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成立产业联盟、持续研发优质新品种之外,在此次丝苗米文化节上,建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评选“广东六好稻田”等产业提质升级、强筋壮骨的点穴、点睛之举被按下启动键,授牌丝苗米品牌示范基地、发布广东十大丝苗米精品休闲游线路等则为丝苗米产业在营销创新、产业融合等方面提供了更多抓手。
当然,广东丝苗米产业要想行稳致远,还需要迈过一些障碍,实现模式创新。具体而言,需要过好以下“三关”,从而为端好“中国饭碗”贡献更大广东力量。
一是过好绿色关,守好品质底线。食品安全是广东丝苗米产业必须守住的一条底线。要加大耕地土壤污染整治力度,长效化推广环境友好型种植方式,降低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减少面源污染,同时更加科学划定丝苗米产业优势产区,践行“好地好水出好粮”的原则。
二是过好规模关,护好耕地红线。粮食不是经济作物,不可能走减量提价的道路。稳定并逐步扩大种植面积,是广东丝苗米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前提。在这个意义上,近年来广东着力推进的垦造水田、拆旧复垦、零弃耕等行动,也是在为丝苗米新一轮发展拓展空间。要巩固工作成果,切实提升复垦复耕土地的质量。
三是过好数字关,搭好信息网线。广东丝苗米产业应当站在数字农业时代浪潮的前沿,发挥粮食生产在全程机械化、装备智能化方面的优势,不断完善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广泛应用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和智慧农机等,加快探索数字稻田、无人农场等新的生产模式。
(付伟,时评人)
上一篇:
“纸螃蟹”
下一篇:
为受彩礼困扰的青年男女“撑腰”
上一篇:
“纸螃蟹”
下一篇:
为受彩礼困扰的青年男女“撑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