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职称评审政策“利好”有助于稳定乡村教师队伍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4月28日版次:02
| 来论 |
  4月21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广东省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明确2021年度全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和水平评价标准。《通知》对基层一线教师有不少“利好”政策。其中,最大的亮点当属“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经历是申报高级教师职称的必要条件”。
  众所周知,当前农村地区缺教师,尤其是缺好教师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村里的老师往乡里面跑,乡里的老师往县城跑,县城的往大城市跑,没老师自然没有了学生”,由此几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要破解这一症结,关键还得解决学校有无老师,有无好老师的问题。毫无疑问,申报高级教师职称必须有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经历等措施的提出,并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但至少能提振教师在乡村学校任教的前景预期,在一定程度缓解乡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师荒”。
  就事论事,类似这种措施的推出是一个“折中”策略:当下,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有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的确能帮助解决部分问题。而比之更重要的是,经由这种制度性安排,一些优秀教师或许会产生长期留在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的想法。比如,《通知》提出,对于申报高级职称的乡村学校教师,不作论文、课题项目、奖项、头衔称号(含表彰荣誉)等刚性要求。这对热爱教学、更喜欢陪伴学生并享受学生成长的老师来说,应该是一个更好的事业发展平台。
  本质上,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带来的是一种职业晋升空间上更大的确定性,而这种确定性有助于建构一种归属感。可以说,这种对教育的归属感难能可贵,它可以来自于职业发展空间的预期,也可以来自于岗位待遇的改善、事业经历的拓展等其他方面。就此来看,要想从根源上解决乡村学校缺老师的问题,还是得各方面综合施策,同步同向发力,共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更进一步来看,除了帮助投身乡村教育的老师建立一种归属感外,也要帮助享受乡村教育的孩子建立一种对于家乡、关乎故土的归属感。长期以来,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是,不知有意还是无意,传统的乡村教育似乎都在传递一种理念: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其隐藏的一个逻辑前提是:农村是落后的,而城市是更好的地方,大山作为农村的一个象征,是需要逃离的地方。在这种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孩子,未来学有所成,他们会选择重新回到农村,选择做一名乡村教师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由此可见,农村教育要发展,战术层面不仅需要“师者”有归属感,有对乡村教育发自心底的热爱,不管这种归属感是来自于发展空间或者其他;战略层面,更要避免和杜绝“走出大山”与“改变命运”之间的深度捆绑,不能在潜意识里传递出农村落后、需要逃离的观念和思维,而是要帮助长在农村的孩子树立一种理念:农村虽然不如城市发达,但知识改变命运,将来学有所成,我愿意回来建设家乡。
  一句话,提升乡村教育需要归属感,不仅要有老师对乡村教育的归属感,更要帮助农村孩子建立对于故土的归属感。某种程度上,后者也是比前者更加重要的东西。
(作者胡一刀,时评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