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废猪圈变艺术馆,农民需要更多“精神粮食”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11月10日版次:02
| 快评 |
  “回到家乡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近日,央视新闻播出了王旭潭的故事:大学毕业后,他在上海成了一名建筑师。十多年后,在外工作的他回到老家湖南娄底双峰,将家中荒废的猪圈改造成艺术馆。这座艺术馆里,会展出方言系列的书法、画作、陶瓷……他说每个走出村子的年轻人都有回馈家乡的方式,他希望通过做展览“播一颗种子”,唤醒村里孩子对外界的好奇。
  猪圈从喧嚣到渐归沉寂,从被废弃到变身艺术馆,这种“小变化”里,其实藏着时代的“大变迁”。据王旭潭回忆,小时候家里养了三四百头猪,一到下午4点放学回家就得帮手干活,汗水混着猪的粪水浸满全身,满是“辛苦的味道”。如今,家里的猪圈被废弃,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家里长辈老去、体力不复盛年,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养猪产业在进化:因环保经济等因素驱动的规模化、工业化,家庭作坊式的猪圈自然盛景不再。比如,前不久湖北一栋26层的养猪大楼出圈,一套专业化系统就花掉了2000万,年出栏量预计可达60万头。
  而除了产业变化,农村的“老去”与“瘦了”也是这种变迁里的常见图景。不少农村人洗脚进城,数量庞大的年轻人奔向远方,“人户分离”现象大量存在,留在农村里的大多是以老人为主体的“386199部队”,几乎每一个农村出身的人,都被卷进了“乡土中国”向“离土中国”转变的洪流中。说起来,你很难把这种变化简单地概括为“好”或者“坏”,但有些逐渐淡去的东西,确实让人感到遗憾。比如随着年长一辈逐渐走向生命的终点,方言以及背后独特的乡土文化的流逝让人唏嘘与感喟。
  诚如媒体分析的那样:如今的中国乡村,物质生活改善肉眼可见,精神生活提质悄然而至,从“讲生产”到“重生活”,中国乡村愈加注重精神生活。从文明的角度看,打上浓浓农耕印记的农村文明,其实是一种“静”的文明,农业系于土地的特性,让农人获得了一种定力,人变得安土重迁、讨厌迁徙。但我们的祖先毕竟经历过“动”的文明阶段,采摘、游牧、狩猎是祖先安身立命的技能,年轻人渴望走出去,其实是镌刻在骨子里动的DNA在召唤。于是,在这种人口不断的“走出去”与“归来”的流动里,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发展红利。
  从这个意义上讲,见过了外面世界、在建筑领域具备专业素养的王旭潭回到家乡,为村民乡邻“观世界”提供了一种供给的可能,而这正好可以契合到村民向往外部世界,希望扩大认知边界的精神需求:对老年人而言,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对小孩来说,则可能是打开未知世界的一次启蒙。最为关键的是,在供需之间,王旭潭找到了方言这个近乎完美的连接密码。比如“猪大三百斤,鱼大没得称”为例,初看只是觉得这体现了农耕文明的智慧,但他从事海洋工作的叔叔告诉他,原来海里最大的鱼有十万多斤。观过世界后,再把这种认识讲出来,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领悟。
  作为晚晴中兴名臣曾国藩的故乡,娄底双峰一直有耕读传家的传统,用王旭潭的话来说,在老家那里“钱挣得多的,不会成为大家的榜样。谁读书多,谁的知识多,才会成为榜样”,这种理念其实也是农村农人对精神粮食渴望渴求的一种呈现和表达。更进一步来看,这未尝不是众多农村进入发展新阶段后的“共同画像”。
(作者墨攻,时评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