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青春咖啡馆》:谜之“青春”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11月17日版次:13

  青春充满了不确定性。 视觉中国供图

  2007年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出版了一部以“青春”为关键词的小说——《青春咖啡馆》,法国《读书》杂志评价:这部小说“是镶嵌在莫迪亚诺无与伦比的丰碑式的全部作品上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该书译者金龙格说:“《青春咖啡馆》以一种既写实又神秘的笔调,交织谱出青春岁月的青涩、惶惑、焦虑、寂寞孤独与莫名愁绪。”
  莫迪亚诺通过《青春咖啡馆》究竟书写了怎样的青春?
  残缺的童年、叛逆的青春、无望的婚姻、犹如地平线的希望、突如其来的死亡、难以捉摸的命运,这就是《青春咖啡馆》的主人公——露姬的人生。莫迪亚诺将小说的时空背景设置在1960年代的巴黎,设定在具有浓郁法国情调的塞纳河左岸的孔岱咖啡馆,并运用了一种朦胧的记忆叙事的方式描绘出露姬短暂而悲凉的一生。
  爱尔兰诗人叶芝回味青春,离不开晚年倦坐炉边的温柔记忆;《泰坦尼克号》女主人公萝丝回味青春,离不开激情碰撞、生死刹那的永恒印象。而莫迪亚诺书写青春,则是依凭独特的碎片化叙事,沉迷于“暗夜”的氛围,借助多样化的叙述者来“拼贴”出主人公的故事。第一位叙事者是来自巴黎高等矿业学院的学生,露姬在其眼中是一位进出于咖啡馆的“黑暗之门”、一直埋身于咖啡馆最深处暗黑之中的神秘女子;第二位叙事者是接受露姬丈夫委托而进行调查的私家侦探盖世里,露姬在其调查下呈现出了谜一般的身份与跌宕辗转的人生轨迹;第三位叙事者是露姬自己,她通过回忆的方式,默默诉说了青春岁月的彷徨、逃跑的美妙体验;第四位叙事者是露姬的情人罗兰,露姬在其满怀爱恋的记忆中是一个不断追求幸福,却最终兀自选择自杀的悲情人物。就这样,莫迪亚诺突破了传统线性叙事方式,采用“多声部、复调式”的记忆叙事策略,以多样化的第一人称视角追忆了露姬的人生交集与悲怆存在。
  《青春咖啡馆》本质上就是一部“记忆叙事”。记忆本身则带有不确定性、断裂性、瞬时性、遗忘性等一系列美学特质,因而整个小说也就笼罩在这样的谜一般的氛围之中,呈现出碎片化的叙事风格。“不确定性”是这部小说朦胧记忆叙事的突出特点之一。
  在美国后现代主义文论家伊哈布·哈桑的笔下,“不确定性”被解读为“含混、不连续性、异端、多元性、随意性、叛逆、变态、变形”等具有多重性且不断衍生的内涵,代表着针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且永远处在一种否定和怀疑之中。《青春咖啡馆》就是由“不确定性”的记忆叙事引导出不确定的时空、不确定的身份,营造出谜一般的基调。女主人公露姬所历经的青春岁月的光与影,在以模糊性、多元论、断裂等为标志的记忆叙事中被勾勒出来的同时,也凸显出了这一时期莫迪亚诺针对既有的秩序,即西方文明方式的一种否定与怀疑。而作为新寓言派小说家的莫迪亚诺,在运用不确定性记忆叙事的同时亦突破了这样的不确定性,在一片笼罩着谜一般的记忆氛围下实现着自我的突围、文学的建构。2014年,莫迪亚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际,“用记忆的艺术,召唤最不可把握的人类命运”这段授奖词亦最为鲜明地呈现在《青春咖啡馆》之中。人类命运、记忆、不确定性这样的迷思,仿佛构筑起莫迪亚诺文学创作的灵魂。
  在法国文学的国度里,由“青春”而让人联想到的女子形象可谓多姿多彩,雨果笔下美丽纯真的爱斯梅拉达,在金色的阳光下舞动着巴斯克小鼓,无惧丑陋、渴慕帅气;梅里美的卡门,敢爱敢恨、来去洒脱、自由奔放、无拘无束成邪恶美的化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则是在青春的岁月里由单纯的农村姑娘转变成了为追求浪漫而放纵欲望的女子,成为耽于幻想而堕落的典型。她们青春、美丽、热烈,在典型环境中被塑造成“青春之典范”。与她们明艳动人、个性鲜明的“确定性美”相比,莫迪亚诺笔下的露姬,又会有着怎样的青春的模样?朦胧记忆下的女子露姬,犹如薄雾晨曦中的一株含羞草,带有鲜明的“不确定性”。“谜之青春”亦体现在不确定性记忆之中露姬的谜之青春形象——谜一般的人生和命运。
  露姬的出场注定是不凡的。巴黎高等矿业学院的那位大学生注意到这位不定时出现在孔岱咖啡馆的特别女子:“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人称黑暗之门。咖啡厅很小,她总是在小厅最里端的同一张桌子旁落座。”这是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女子,优雅而谨慎,绝不同于孔岱里那些居无定所、放荡不羁的“浪子”。在此,莫迪亚诺为女主人公戴上神秘面纱,运用象征的手法,在一开始就赋予整部小说以模糊的悬念、深邃的寓意,将读者引入到一个光明与黑暗、芬芳与夜晚、放荡不羁的浪子与谨小慎微的女性,也就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与迷惑的世界里:我们无从知道女主人公是谁?她将进入的究竟是象征天堂还是地狱的门口,又终将通往何处?
  深谙世事的侦探盖士里受露姬丈夫之托,渐渐侦破了这个真名为“雅克林娜·德朗克”的女子身世,原来这个谜一般的女子连姓名和身份也那么地令人捉摸不透。虽从未与露姬谋面,但盖士里却对她产生了同感、与之共情,以至于最后让这个孤独而有趣的灵魂继续去漂泊,去寻找属于她自己的幸福,由此也让露姬的存在真相再次陷入极为不确定的局面之中。情人罗兰是与露姬联系最紧密的角色,小说之中,罗兰的真情告白所占的篇幅是最长的,他是最能与露姬感同身受的人。他和露姬都是“萍踪无定”之人,“彼此声气相通”“有心灵感应”。通过罗兰的追忆,我们窥见了他俩相似的经历与体验,从而透视了一个处于持续不安、不断逃逸、波折飘忽的青春形象。
  露姬本人则以第一人称的追忆方式叙述了童年,从其口中,我们探寻到了她犹如梦魇般的痛苦过往:家庭的缺席——父亲的缺失、母亲的冷漠、私生女的身份是其不幸的根源,在日后的人生之中,她极其渴望摆脱过去,于是不断逃逸,却又不停找寻,继而陷入失望,重又步入逃逸、踏入找寻……那在逃逸线中摇曳的青春!
  透过多位叙述者兼具内外视角的记忆独白,我们可以感受出他们的话语之中透露着对露姬谜一般青春人生的疑惑,却都没有找到答案,而露姬最终的“死亡”也为她的人生经历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于是触碰到了人物的内心,一切都处在内与外、自我与他者甚至生与死的对话碰撞之中,一切又还是陷入莫名的“不确定性”之中。露姬的谜之青春形象——其迷幻的人生与命运就在极具不确定性的记忆叙事中愈显朦胧。  □翁冰莹(本文有删节)
  青春充满了不确定性。              视觉中国供图

下一篇:查看探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