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反着来”心脏移植挽救“镜面人”

12岁患儿术后渡过危险期,康复良好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4月01日版次:06

  术中场景。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张蓝溪 靳婷 马丹莹

  “镜面人”在复杂先心病术后10年出现不可逆的全心衰竭,当数个临床罕见疾病同时出现在一人身上,注定了这场心脏移植手术的艰难。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举最强专家团队力量,为12岁男孩小康(化名)完成“反着来”的心脏移植手术。随着“新”的心脏开始在胸腔有力跳动,他原先乌黑的嘴唇肉眼可见地变得红润了,焕发新活力。
复杂先心病缺氧紫绀
  小康在2岁时就被诊断为先心病,还是临床罕见的“镜面人”。“镜面人”是一种胸腔和腹腔内脏位置与正常人相反,像是照镜子一样成镜面反向效果的人体结构变异现象,医学上又称“全内脏反位”,临床发生率约为万分之一。
  因病情复杂,小康当时只采取单心室矫治手术,改善血氧饱和度。术后小康缺氧紫绀的情况改善,但受限于单心室结构,并不能达到100%的血氧饱和度。
  多年来,小康的体力明显比同龄人差一些,不能上体育课。而今年2月份,小康父母的心再次揪了起来,正读初一住校的小康出现胸闷乏力、呼吸困难,老师通知家长把孩子接回家。
全心衰符合移植指征
  小康父母立刻将他带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入院后经心脏彩超检查,小康全心衰竭严重,EF(射血分数,正常值为50%-70%)只有15%,当即送到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救治。由于全心衰导致肺动脉压力增高,普通人尚有右心室可以分流部分压力,但小康只有单心室,全靠静脉回血,先是上下腔静脉血进不了肺动脉,同时因为肺压增高,肺动脉的血反流到上下腔又加重了缺氧,在心衰和缺氧的双重打击下,小康的血氧饱和度掉到60%,情况危急。
  广东省人民医院PICU主任郭予雄即刻组织全院MDT会诊,邀请先心病外科、心儿科、心脏移植与辅助外科、影像科等专家团队开展了深入的病例讨论。
  专家团队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将小康的肺血管与心脏进行立体呈现,便于直观、多角度观察解剖情况。心儿科主任王树水紧急安排肺血管造影及肺血管压力测试。结合检查结果,专家们最终决定为小康做心脏移植手术。
手术远比“翻个面”复杂
  据了解,目前国内开展的“镜面人”心脏移植手术的临床病例非常罕见,经验比较缺乏,而小康还是二次心脏手术,面临的困难更多。为此,专家术前针对各项细节反复评估,并借助3D重建技术进行预演。该院心脏移植与辅助外科主任岑坚正表示,患儿心脏畸形不仅是位置异于常人,解剖结构也不一样,他有两侧上腔静脉(正常只有一条),他的上下腔静脉与肺动脉异常吻合,而且曾经做过心脏手术,胸腔存在严重粘连。
  可能有人会问,手术能不能将供心放到左侧,恢复正常位置?由于患儿是全内脏反位,左侧并没有足够的空间和心包等组织承托心脏,并不具备条件。因此,一场“反着来”的心脏移植手术势在必行。
  “‘镜面人’心脏长在右边,而且肝脏等脏器都是反位,而捐献者心脏长在左边。移植不是简单翻个面,还涉及到血管连接是否合理,各管道是否正常,都和常规心脏移植手术截然不同。”该院心脏移植与辅助外科副主任吴敏解析道。
  手术于3月2日进行。术中,主刀医生吴敏和“一助”换了位置。岑坚正主任和该院心外科副主任、心脏移植专业学科带头人黄劲松凭着多年的手术经验,借助人工血管分别连接上下腔静脉,恢复正常心循环,完成供心移植。手术花费时间比以往多了一倍,全程近14个小时。
“紫孩子”变好看了
  小康闯过了危险期,数日后从ICU转回普通病房。看着孩子乌黑的嘴唇变得红润,脸色也明显好了起来,父母悬着的一颗心才终于落地。
  然而,这只是刚开始。小康还面临着心脏康复、抗排斥、抗凝等诸多挑战。据了解,他在术后半个月胸管创口闭合出院,遵医嘱每周回院复查一次,如今血氧饱和度维持100%,行动自如,也恢复了正常饮食,体重从住院时的25kg增长了1kg。
  “很多患者认为心脏实在不行了才考虑做移植,其实到状态很差的时候一方面是很难马上等到供体,一方面即使做了移植康复的效果也没那么好。心脏移植手术指征明确的患者应尽早考虑,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也很重要,不要耽误宝贵的救命时间。”吴敏表示,根据目前随访的情况,小康做心脏移植比较及时,预后情况较为理想。术后三个月密切观察病情平稳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尽早回校上学,回归正常生活。
  术中场景。

下一篇:春季吃“三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