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1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贫血久治不愈 PET-CT查出淋巴瘤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7月27日
版次:
11
南方农村报记者 朱斌
通讯员 赵羽 游华玲
47岁的陈女士发现缺铁性贫血两个月,虽经补铁治疗但效果不好,近日转至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就诊,方才明确贫血是小肠淋巴瘤所致。经规范化疗,陈女士的病情得到初步控制,症状明显改善。
陈女士是一名公司职员,今年4月份开始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起初以为是工作太累、没休息好,直到有一天同事提醒她“面色、嘴唇发白,是不是贫血了?”她才到医院就诊,化验结果显示血红蛋白75g/L,血清铁蛋白很低,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陈女士遵照医生嘱咐开始吃补铁药,但2周过去,头晕、乏力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偶尔还感觉脐周隐隐作痛。在医生建议下,陈女士做了胃肠镜,没发现异常,而腹痛越来越频繁。
随着病情加重,经朋友介绍,陈女士来到南医三院血液内科。经过详细问病史和查体,血液内科主任易彦认为其短期内出现贫血,且伴有腹痛症状,考虑消化道疾病,高度怀疑肿瘤的可能,建议陈女士完善PET-CT检查。
次日PET-CT结果回报,小肠(回肠)位置发现高代谢区,不排除淋巴瘤。陈女士随即转至外科行回肠肿瘤切除+回肠侧侧吻合术,术后病理提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明确诊断后,易彦为陈女士制定了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的化疗方案。
据易彦介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边缘区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7.6%,为低恶性淋巴瘤,最常发生于消化道,早期发现并确诊病灶对预后帮助较大。经过规范化疗后,陈女士的病情得到控制,贫血、腹痛的症状均明显好转。
易彦表示,临床导致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很多,如营养缺乏、消化系统疾病、女性月经量增多、寄生虫等。对于久治不愈的贫血,不要忽视恶性疾病的可能,如胃癌、肠癌、淋巴瘤、宫颈癌等,一定要到医院全面检查,尽早治疗。
上一篇:
“听见春天”专项 救助先天聋哑女孩
下一篇:
石斛粥清胃热
上一篇:
“听见春天”专项 救助先天聋哑女孩
下一篇:
石斛粥清胃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