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养殖娃娃鱼跌至20元/斤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10月10日版次:09

  娃娃鱼行情低迷,养殖户们陆续减产、退出或转型。 王明平 摄

  近期,“娃娃鱼每斤从1000多元跌至20元”的话题引起网友热议。娃娃鱼学名为“大鲵”,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
  多年前,如果提到娃娃鱼,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贵”。然而,大约从2013年开始,养殖娃娃鱼价格一路下跌,曾经每斤卖到1000多元,如今批发价跌至约20元/斤,养殖户们已陆续减产、退出或转型。
养殖户走向转型◥>
  娃娃鱼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根据农业农村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必须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省级渔业部门办理《人工繁育许可证》和《经营利用许可证》。
  据了解,广东、四川、重庆等南方省份一直是人工养殖娃娃鱼的主流市场。在2007年,国内市场人工养殖娃娃鱼身价高达3000多元一斤。不过,大约从2013年开始,人工养殖娃娃鱼价格开始下跌。
  在广州市和佛山市水产交易市场经营着两家批发门市的李远方称,如今娃娃鱼已是司空见惯的普通菜了。陕西汉中是全国人工养殖娃娃鱼的最大产区,这里娃娃鱼批发价格已降到20元/斤。量特别大还可以适当优惠,甚至降到20元/斤以下。
  谢次勇是四川广汉娃娃鱼养殖户,曾带动100多家农户饲养娃娃鱼增收致富。2008年底,他前往陕西汉中一个朋友处考察养殖娃娃鱼。当时,谢次勇感觉养殖娃娃鱼很生态,而且市场价格可观。但娃娃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只有人工繁殖的子二代可进行食用和买卖,人工养殖需获得许可证才行。在办理相关许可后,谢次勇开始着手养殖娃娃鱼,先是与人合作养殖上千条娃娃鱼,后来成立养殖合作社,规模最大时每年可产出约10万条娃娃鱼。
  “市场最好是2008年至2012年,那个时候轻松年入百万元。”对于娃娃鱼养殖,谢次勇已没有当初的激情。“养殖娃娃鱼市场太低迷,现在价格已经跌到底了,基本没有利润,我转型养殖牛蛙已经5年了。”
产品失去市场追捧◥>
  人工养殖娃娃鱼,为何从曾经上千元一斤的“天价”,一路跌至几十元一斤的“平民价”?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养殖娃娃鱼走下神坛?
  对此,四川省水产学校副校长、中国水产学会会员王强分析,“娃娃鱼不是鱼,而是一种两栖动物。它的养殖技术一旦突破,养殖并不难。随着养殖技术的突破,特种鱼类养殖实现了常态化,娃娃鱼这样的‘稀罕物’变得不那么吸引人了。”
  王强表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市场效应。曾经娃娃鱼价格被炒高,一大原因就是消费者存在猎奇心理,“贵的、没吃过的东西,总想尝试,吃过后觉得味道、口感一般,就不愿意再去消费娃娃鱼了。”
  “很多人工养殖鱼的口感其实比娃娃鱼还好,如鳜鱼、鳝鱼等。”如今,普通家庭对娃娃鱼消费意愿普遍较低。王强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娃娃鱼身上有黏液,宰杀麻烦;二是娃娃鱼腥味重,烹饪较为困难,只有少数餐馆掌握了宰杀、烹饪技术。四川餐饮业人士尹先生表示,娃娃鱼普通群众消费的较少,都是作为餐厅的特色菜。
困境中尝试突围◥>
  实际上,面对人工养殖娃娃鱼行业阵痛,小养殖户缩减规模甚至退出,大养殖户尝试转型创新突围,一些地方政府也看到了行业的痛点和难点,制定出台了政策,力促娃娃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两次召开全省大鲵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提出,要加快绿色可持续养殖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尽快制定娃娃鱼繁育、养殖、加工等技术标准,填补产业发展空白,进一步提高陕西大鲵在全国大鲵产业的引领地位、标杆地位、龙头地位。按照苗种、养殖、市场“三条线”,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方向,做强做大大鲵产业。相关负责人还表示,此外,政府、协会、企业要“齐发力”,全盘考虑大鲵产业高质量发展,抓紧制定娃娃鱼产业5年发展规划。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农业养殖技术的日益精进,水产品的本地化养殖种类越来越丰富,产量也越来越可观,某种水产品处于较高价位的情况并不容易持续。各类特种鱼类的养殖、加工、经营和消费市场都在迎来积极变化,娃娃鱼也将在不断的行业调整中找到最合适的市场化定位,有望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餐桌。
□综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