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1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机器人辅助一针肺结节穿刺活检
用时仅10分钟,也适用于消融、粒子植入等治疗场景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10月10日
版次:
11
人工智能实现病灶结构三维重建并规划穿刺路径。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张诚斌
10分钟,一针完成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李静主任医师团队利用新研发的肺部穿刺机器人辅助系统,能快、准、稳协助医生完成穿刺活检、消融等介入操作,大幅提升肺结节穿刺的精准度、安全性及便捷性。据悉,这是该系统在华南地区的首次应用。
系统辅助穿刺精准省时
58岁的古女士因检查发现左肺占位,直径超过2厘米,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就诊。李静主任医师团队接诊后评估认为,需行经皮肺穿刺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决定为其采用机器人辅助系统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
术中,在新型智能穿刺介入设备的辅助下,呼吸与危重症科团队仅用一针就完成了对患者肺部结节的精准穿刺,穿刺全程用时仅10分钟,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无气胸、咯血等并发症发生。
据病理回报,古女士的肺结节为腺癌,高通量测序结果示EGFR基因突变,目前她已开始接受靶向治疗。
李静教授介绍,近年来呼吸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发展快速,在呼吸内镜到达不了的部位,经皮肺穿刺成为首选。不同于头颅、骨骼、五官等其他脏器,肺部一直在呼吸,对介入操作的干扰大。传统的经皮肺穿刺活检术高度依赖术者的临床实践经验,常需多次进行CT扫描以调整定位穿刺角度、深度。对于小病灶、位置难以到达、病人呼吸配合差的患者,有时穿刺长达1-2小时。
如今,借助肺部穿刺机器人辅助系统,医生仅需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1次CT扫描采集数据,在到达病灶后1次CT扫描确认穿刺针位置,便可完成穿刺定位,显著缩短操作时间,也大幅减少了医生、患者的辐射暴露。
一针到达率达到90%
据介绍,该肺部穿刺机器人辅助系统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广东省人民医院参与研发,集合了光学导航、人工智能、机械臂辅助定位等多项先进技术。通过光学定位导航技术,在CT图像三维重建的基础上,配合患者呼吸运动,通过图像模拟引导穿刺针沿预设的穿刺路线与靶点、全程“可视化”进行穿刺,匹配精度达到亚毫米级,有效避开穿刺路径上的骨骼、血管及重要脏器。
医生可以按照预定的进针深度、角度“轻松”完成经皮肺穿刺,大大提高手术的精准度。根据前期动物实验的结果,一针到达率达到90%。因无需反复调针,气胸、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减少。
李静教授表示,该机器人辅助系统尤其适用于病变体积小、病灶位置易受呼吸运动影响的肺结节患者。除了辅助医生完成经皮肺穿刺活检,也适用于肺病灶定位、消融、粒子植入等诊疗操作,有助于推动肺组织经皮穿刺活检及消融手术下沉至基层单位。
多数为良性关键在早诊
那么,一发现肺结节就必须做穿刺活检吗?针对患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李静教授也作了解答。她表示,近年来,由于低剂量薄层CT的广泛应用,发现了许多过去拍胸片难以发现的肺部小结节。很多人一听到肺结节就十分恐惧,实际上,多数肺结节为良性,关键在于早诊早治,应及时找专科医生咨询就诊。
肺结节穿刺活检主要适用于对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以及结节较大、不适合马上手术,患者对手术抗拒的,予先明确病理再定治疗方案。有些肺部真菌、隐球菌、结核感染病灶可能看起来像肿瘤,通过穿刺活检明确病理,可以选择药物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有些病灶比较大、手术比较困难的,可以先进行内科综合治疗,通过化疗、免疫治疗等,待肿瘤降级后,争取手术机会。
目前,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正在开展机器人辅助经皮肺穿刺技术的临床研究,入组患者要求年龄为18岁以上、80岁以下,肺结节病灶居0.8厘米至3厘米之间,能接受肺部穿刺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反复肝功能受损或因“风湿病”
上一篇:
下一篇:
反复肝功能受损或因“风湿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