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云浮营下村 名人故事多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3月14日版次:11
| 广东历史文化村 |
  营下村,隶属于云浮市云安区,位于高村镇南部,始建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因谢氏先祖由郁南宋桂茆坡村迁入而建村。传说明万历年间曾有义军在此露营,而该村处于山丘之下,而取名营下。世居村民主要有谢、林、潘三姓。
  现存1座传统广府民居。沙街铺头(骑楼式),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占地面积250平方米,该骑楼高三层,楼板为木料结构,楼门前曾是云浮往郁南的通邮要道,骑楼曾设有邮箱,1958—1959年用作学校。
  现存三界先烈馆,始建于清代,重修于1995年,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庙宇前左右各有一根雕刻有龙图案的红色石柱;瓦檐下有着两幅栩栩如生的雕花壁画;庙门两侧有“三界存英灵,先烈荐馨香”的石刻楹联;庙里主要供奉玉皇大帝、观音、孔子等塑像。
  传说明万历年间,贼人作乱,有女将军带兵在此山丘扎营,入夜时突闻贼人来袭,众人一时不知所措,正在洗澡的女将军,即时执剑出营,领兵作战,战斗结束时才发现自己寸丝不挂,顿觉羞愧,即刎颈自尽。当地村民见状于心不忍,找来瓦片为其遮盖身体。因不知她姓氏,就以遮体之瓦而称其为“瓦氏夫人”。因这天时值霜降,后来就以霜降作为祭祀日,又想到她带兵用的号角是牛角,所以每年这天杀牛并用牛角来祭祀,称为“祭降”,而该处小山丘就称为“降坪”。
  在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那天,高村村民为纪念瓦氏夫人的英勇事迹及品格,宰牛并用牛角作为祭品供奉,同时有山歌通宵对唱、即兴舞蹈表演活动。
  营下高村山歌,形成于清代,世代相传,颇具特色。每逢结婚、进宅、祝寿、中秋及端午佳节都会有山歌表演。
  大营村还有个龙崖陈公祠,建于明代,祠祀明代中叶援朝抗倭名将陈璘。
  陈璘祖籍翁源。万历五年(1577年),奉两广总督凌云翼之命镇压罗旁少数民族,新置罗定州东安县(今云浮)。陈璘又奉命与部卒落籍东安,故称东安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他率领广东水师援朝抗倭,在釜山一带歼倭寇,叙功第一。2015年12月,龙崖陈公祠被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云安的历史上,“陈璘”二字不可缺。陈璘是云浮四大名人、云浮十大文化名片之一,“陈璘咁大功劳!”这句话在三罗地区流传了400多年,有关陈璘的事迹和传说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近年来,云安举办陈璘文化周等活动,致力于把陈璘文化打造成为云安特色文化品牌,在开发利用和宣传推广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保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