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6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眼睛不舒服 或是身体发出“求救信号”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6月06日
版次:
06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眼科主任张洪洋表示,公众应树立起“全年龄段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理念,根据自身所处年龄段,有针对性地进行高发眼病的筛查和防治工作;同时要关注眼部疾病与全身性疾病间的关联,警惕眼部疾病背后身体发出的信号。
全年龄段关注眼健康
眼睛作为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接收约70%的外界信息。因其直接暴露于外界,容易受到感染、刺激和外伤,随年龄增长还会发生诸如老花眼、白内障等退行性疾病。
“眼部疾病可见于各年龄段人群。”对此,张洪洋认为,普及“全年龄段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理念格外重要,公众根据所处的年龄段,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高发眼病的筛查和防治工作。
具体而言,3岁以下幼儿应重点进行先天性和遗传性眼病的筛查;3-18岁青少年应当建立屈光档案,每半年监测眼轴和屈光度的变化;工作人群需进行眼表功能分析,对干眼症进行局部理疗,补充人工泪液滴眼液,有效缓解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带来的视疲劳症状;老年人则应该密切注意白内障的发展,尤其对有高危房角因素的患者,还需警惕晶状体膨胀继发的青光眼急性发作。
“糖友”留心视网膜病变
眼部疾病可继发于多种全身性疾病。“而这些疾病可能首先在眼部出现症状,这正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张洪洋说,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风湿免疫疾病等系统性疾病高发群体,更应重点关注眼健康。
她解释,眼底血管作为唯一能被“看见”的血管,是全身血管性疾病的“哨兵”。以高血压为例,血压升高或损伤视网膜小血管,造成血管管壁增厚、血流量减少,使视网膜斑块受损。此外,随病情发展,血液也可能渗漏进入视网膜,导致视力逐渐下降。
资料显示,病史达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比例为24%;中度及以上程度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则与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呈正相关;因患有风湿性疾病而服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激素性白内障和视神经病变。张洪洋指出,常见疾病、慢性病和免疫病患者都应严格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慢性病患者就诊时,应当主动告知医生最近的眼部情况,比如有无视力下降、眼痛、眼前黑影、重影等症状。”她说,这对相关继发眼科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对全身疾病的进展起到预警作用。□陈子阳
上一篇:
AI宫颈癌筛查系统 提升诊断准确率
下一篇:
金玉锦绣
上一篇:
AI宫颈癌筛查系统 提升诊断准确率
下一篇:
金玉锦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