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你的村里通网了吗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6月13日版次:12
| 民间语文 |
  网络热词层出不穷、更新换代极快,面对网络“黑话”,你是否也有过“望文”难以“生义”的烦恼?近几年,在网上出现了一个名叫“村通网——网络黑话指南”的论坛小组,专门为网友解答网上冲浪时因网络用语“不知所云”而产生的疑惑。然而,“村通网”这个名字本身的含义,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
  “村通网”一词实际上是呻吟,喜欢把周围人当撒气筒,经常怨气极大。比如:“你整天跟个大怨种似的拉着脸给谁看呢?”这两个词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来选用。“村里刚通上网”的简写版本,早在“村通网”小组建立之前就已经出现。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通网”,而是比喻跟不上潮流、信息更新速度慢,往往带有调侃的意味——现在才刚刚通上网,潮流热点一概不知,那不就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吗?其实,用于嘲弄信息获取滞后性的说法还不止这一种,比如:
  这你都不知道?你“2G冲浪”啦!
  这个人你不认识吗?你是不是还在“用电话线上网”啊!
  你为啥消息这么不灵通?“网线是米线做的”吧……
  不难发现,这些网络用语的共同点在于将信息的滞后与网络的延迟挂钩,形成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梗”。这背后隐藏了一种借代的手法。信息滞后与网络延迟这两件事密切相关,而具体的“网络”在认知过程中的显著度要高于抽象的“信息”,因此在追求简便高效的网络交流中,人们会选择用具体的“网络延迟”替代抽象的“信息滞后”。这就类似于用“孔孟”这两位儒家代表人物指代儒学,用“白宫”“青瓦台”等建筑物指代某国政府,本质上都是利用联想,为抽象的事物赋予具体的形象。
  那么,网络和信息之间的联想又是如何建立的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探究网络在信息交流中发挥的作用。互联网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诞生,但在那时,人们绝不会想到用“通网”来指代信息交流过程,因为彼时的网络在信息媒介中并不占主导。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介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纸质媒介,成为人们收集信息的主要渠道。发展至今,信息和网络的联系已经密不可分,以至于如今的我们可以用“网速”来指代获取信息的速度,用“网络”来指代“信息”。
  然而,在“村通网”这类调侃的背后,我们似乎还能读出一些不同的意味。在万事万物走向标签化的网络世界里“跟不上潮流”这件事以网络用语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个看起来不那么积极的标签,人们难免对它产生下意识的排斥——这类网络用语的诞生本身也蕴含着一种若有若无的“信息崇拜”。其结果就是:人们在网络环境的鞭策下积极追逐新信息,唯恐自己成为“2G冲浪”者;而这种浪潮又反过来加剧网民对信息的过度“崇拜”,直至庞大的信息流最终成为思考的负担。所以,在使用这些流行语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思考一下网络时代对信息潮流的过度依赖?
□赵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