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数字游民时代的乡村新机遇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9月19日版次:02
  “我很喜欢推开窗就能看到河的感觉。”自由市场咨询师黄莹莹之前是一家互联网大厂的员工,现在为企业做独立市场咨询。她自称是一个“数字游民”,有工作、不上班、住在农村很舒适。(9月18日《中国青年报》)
  在数字浪潮的涌动下,一个新兴群体——“数字游民”正悄然崛起,他们以信息为帆,以网络为舵,游走于城市与自然之间,重新定义着工作与生活的边界。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青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班族”,而是以一种更为灵活自由的方式,将工作地点从钢筋水泥的丛林迁移到了绿意盎然的乡村,如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的数字游民国际村,便是这一现象的生动注脚。
  “数字游民”现象的兴起,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互联网的普及与移动通信技术的飞跃,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得远程办公成为可能,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则进一步降低了远程协作的成本,提升了效率。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00后青年愿意成为“数字游民”,这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正被年轻一代所拥抱。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求从生理、安全到社交、尊重乃至自我实现层层递进。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恰好满足了当代青年对于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既是对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是对自我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价廉地美”的居住环境,更是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向往。
  在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的今天,乡村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宁静的生活节奏以及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成为了数字游民的理想选择。水库村,这个被赋予了“数字游民国际村”称号的地方,正是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精心打造的基础设施,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才俊。在这里,“十大最美工位”成为灵感的源泉,完美地融入自然,为创意与思考提供了无限可能。
  乡村为数字游民提供了逃离都市喧嚣、亲近自然的机会,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数字游民的到来,不仅为乡村带来了经济上的直接贡献,如房租收入、消费拉动等,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多元背景、专业技能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村的风貌与气质,推动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乡村产业升级与创新。
  面对数字游民带来的新机遇,乡村应积极把握,主动作为。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完善网络通讯、优化公共服务、提升住宿条件,创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另一方面,应注重文化与生态的保护,利用乡村特色资源,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体验和休闲项目,让乡村成为有“颜值”有“内涵”的生活空间。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乡村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手段,帮助乡村对接数字游民的需求,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形成以数字经济为驱动,农旅结合、文化创意等多业态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作者:叶雨,媒体人)

下一篇:“舌尖歪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