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6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脊髓损伤治疗 有了新方案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9月21日
版次:
06
| 医学前沿 |
穿上设备,启动开关,蹬脚走路。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中山三院”)脊柱外科的病房里,一名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患者迈出了向前行走的步伐。
这套设备是中山三院研发的脑控外骨骼机器人,当患者穿戴上设备,看着屏幕上的动画,通过思考“如何走路”,便能驱动肢体做出相应的动作。
“这个机器人可以帮助脊髓损伤患者锻炼肌肉,还能重建神经环路,提升治疗效果。”中山三院院长戎利民指着眼前的设备笑着说。
站在设备上的脊髓损伤患者方强(化名),头戴可穿戴设备,膝盖、大腿、腰部等多个部位与机器人连接,注视着前方的电脑屏幕。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会导致运动、感觉、大小便功能障碍,引起瘫痪,长期卧床还会带来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
近年来,中山三院持续探索脊髓损伤治疗新方案。“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药物、康复锻炼、针灸等,如今,医学界正在探索干细胞、脑控外骨骼机器人、生物材料移植等更多维度的综合治疗。”戎利民说。
在脑控外骨骼机器人治疗中,患者穿戴好整套设备后,高性能计算机会对患者“运动想象”的脑电信号进行解码,并向外传递,随后,接收到信号的外骨骼机器人就会带动患者肢体做出相应动作。
方强是这项研究中入组的一名受试者。半年前,他因一次意外车祸而导致腰1椎体骨折、胸腰段脊髓损伤,只能坐在轮椅上行动。经过近3个月的综合治疗,现在他的辅助步行距离能够超过10米,肌力也有了明显提升。
“通过脑想象和视觉触控,人体可以操控机器人,机器人也可带动人体运动,研究同时发现,这一过程也对患者的大脑皮层有益,有助于患者保持乐观的治疗情绪。”戎利民说。
与此同时,中山三院还牵头开展了国内脊髓损伤领域首个通过国家卫健委和药监局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研究发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抗炎因子、免疫调节因子等,让脊髓损伤区域的微环境产生积极变化,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吴雅楠 卞德龙
上一篇:
不明原因视力下降 或是脑瘤发出“警报”
下一篇:
少女长期腹痛 竟是癫痫作祟
上一篇:
不明原因视力下降 或是脑瘤发出“警报”
下一篇:
少女长期腹痛 竟是癫痫作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