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关爱流动儿童,正从纸面落实到行动中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10月24日
版次:
02
| 快评 |
为更好保障流动儿童群体合法权益,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并融入新环境,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21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法制日报10月22日)
流动儿童,这个看似普通的词汇背后,承载着无尽的辛酸与无奈。他们虽然身在城市,却往往被城市的繁华所遗忘。教育资源的匮乏、医疗保障的不足、生活环境的恶劣……这些问题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身份认同的缺失,他们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仿佛自己永远是这座城市的过客。
《行动方案》的出台,是对这一现状的有力回应。方案首次建立了《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关爱服务基础清单》,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发展保障六大方面,详细列出了19项具体的关爱服务内容。然而,承诺虽美好,落实却不易。如何让这份政策文件真正变成流动儿童手中的“实惠”,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在于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摒弃“文件出台即万事大吉”的心态,真正把流动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至关重要。流动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该市依托社区、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等平台,开办了两千多个免费兴趣班,为社区流动儿童提供兴趣辅导、日间托管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只有建立以市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为主阵地的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基层工作网络,才能确保每一个流动儿童都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援助。
精准施策是关键。流动儿童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需要教育帮扶,有的需要医疗救助,有的需要心理疏导……这就要求在关爱保护工作中,必须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这种精准监测摸排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确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都能得到针对性的关爱和服务。
加强监督问责是保障。制度的执行离不开监督的问责。《行动方案》要求建立健全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监督考核机制,对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
《行动方案》的出台,彰显了我国政府对儿童权益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也为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然而,要确保这一制度有效执行、真正让每一个流动儿童都能享受到政策的红利,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作者:闻夕,时评人)
上一篇:
让乡村的“夜” 更加有魅力
下一篇:
城乡人口双向流动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上一篇:
让乡村的“夜” 更加有魅力
下一篇:
城乡人口双向流动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