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重庆七成生猪来自“公司+农户”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0月24日版次:10

  西南地区向来是中国养猪业重镇。

  南方农村报记者 刘鑫

  西南地区向来是中国养猪业重镇。10月23日至24日,第五届西南养猪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2023年,四川出栏6663万头,居于全国榜首。云南、贵州、重庆分别出栏生猪4627万头、2048万头、1975万头,各占一席之地。其中,重庆每年人均猪肉消费量达45.8公斤,位居全国第一。重庆人对猪肉的喜爱,离不开当地养猪产业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下,重庆养猪业稳步发展,形成重庆市畜牧业中体量最大、产值最高、链条最完整的产业,合川、开州、万州3个县区年出栏生猪均超100万头。德康、正大、双胞胎、温氏、大正、巨星、大北农、力源、新希望等企业在渝布局,抢占市场。
3个县区年出栏百万头
  重庆素有“山城”之称,因处于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地的过渡地带,重庆整体地形从南北两端向长江河谷降低,境内山地面积约占76%,丘陵面积约占22%。
  相比平原,山地地形利于养猪业生物安全防控。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重庆猪业稳步发展,成为西南猪业的重要宝地。
  2023年,重庆出栏生猪1974.9万头,同比增长3.7%。2024年前三季度,重庆出栏生猪1313.9万头,三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102.4万头,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35个。
  在重庆,中心城区受城市功能定位和环境保护等因素限制,生猪养殖规模相对较小,其他区县生猪养殖分布相对集中。
  其中,渝西、渝东北地区为重庆养猪业重要产区,养殖体量较大。重庆共3个年出栏100万头的县区,包括位于渝西的合川区以及渝东北的万州区和开州区。
规模化进程相对缓慢
  非瘟是近年养猪业发展阶段的分水岭,国内大量中小散户因非瘟退出,规模化企业持续扩张。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3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超68%,较2022年提升约3个百分点。2024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或增长至超70%。
  “重庆的规模化进程相对缓慢,单体规模较大的养殖场相对较少。”重庆开州区一位饲料从业者告诉记者,重庆地区存栏100头母猪以内的家庭农场仍占较大比例。
  尽管非瘟后自繁自养模式模式呈现出不断发展且逐步壮大的态势,但目前重庆养猪业中“公司+农户”模式合作养猪仍占绝对主流。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公司+农户”模式出栏量占全市总出栏量超70%。
  据行业人士介绍,德康、正大、双胞胎、温氏、大正、巨星、大北农、力源、新希望等企业在渝布局养猪。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重庆养猪体量较大前四家企业为德康、正大、双胞胎和温氏,2024年第三季度存栏母猪分别为10万头、3.1万头、3万头、1.8万头。
  作为西南地区头部猪企,德康2023年在重庆出栏约100万头,2024年预计出栏超150万头。德康农牧合广区域公司总经理邱宇宙介绍,德康在重庆持续拓展养猪业务版图,目前在东北部(万州区)、中部(忠县、巴南)、西部(合川区)、东南部(秀山)等地区均有布局,主要采用“公司+家庭农场”相结合的产业模式,大力发展生猪养殖。
优良种源助力发展高端品牌
  2020年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全市猪肉自给率到2025年达97%左右;畜禽养殖规模化率到2025年达50%左右,到2030年达70%左右。
  当前,重庆养猪业发展呈现三大特征。首先,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持续提升。养猪场从养殖环境到日常管理都在不断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其次,产业融合趋势愈发明显,尤其是种养结合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再者,智能化养殖快速发展。不少规模猪场引入了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和技术,更精准地控制养殖环境和饲料投喂量,提高生猪的生长速度和健康水平。
  在发展过程中,重庆养猪业具备自身优势。一方面,养猪业一直是重庆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政策利好,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不仅重庆市内部消费需求庞大,而且因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利于生猪及猪肉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重庆能够较好地辐射周边地区市场。
  另一方面,重庆种质资源丰富,拥有多种宝贵的地方猪种,如荣昌猪、合川黑猪、渠溪猪、罗盘山猪、盆周山地猪等。荣昌猪更是世界八大优良种猪之一,具有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生产效率高、瘦肉率较高、繁殖性能强等优势,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地方猪种之一。利用本土黑猪,重庆发展特色高端猪肉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