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重视足踝健康 让运动更安全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1月05日版次:11
  随着全民运动的深入开展和人们健康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运动大军中。然而,运动损伤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运动损伤发生率为10%-20%,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更是高达75.27%-77.63%。其中,关节、韧带损伤较为常见,而足踝关节损伤尤为突出。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运动医学中心、足踝外科副主任侯辉歌,专注于足踝关节疾病的治疗和科普。近三年半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每周进行一场“侯哥说踝”——《侯医生崴脚100问》直播,迄今已直播48场,累计获得1179万的阅读量。通过直播,来自全国的足踝关节损伤疑难病例了解到了治疗前沿资讯,并在广州得到了系统的治疗和康复。
  比如酷爱武术的刘先生,因运动前准备不充分,频繁崴脚,严重影响了足踝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通过观看侯辉歌的科普信息后,刘先生慕名找到侯辉歌主任。手术团队对其两侧距腓前韧带进行了一次性修复手术,并给予系统科学的康复指导。刘先生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走路,80天后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武术动作,130天后便能登台表演,重新投入武术教练工作。
  侯辉歌表示,很多人崴脚后不重视,认为不痛就是康复了,其实不然。急性踝关节扭伤若处置不当,约有40%以上的病例会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会陷入“扭伤→不稳→运动→再扭伤→影响运动功能”的恶性循环。对此,侯辉歌和团队提出了一整套暨大九型九剑九选的治疗体系,对诊断为不稳的患者,需进行微创关节镜手术治疗。
  此外,侯辉歌和团队针对年轻、高运动需求、韧带损伤严重(断裂)、关节特别松弛(外侧结构损伤严重人群)这四类人群,创新性地提出了抢救性修复的观点。传统的重建手段虽能维持关节稳定,但会牺牲关节的活动灵敏度,而抢救性修复能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关节的活动灵活性。为验证这一观点的效果和可行性,侯辉歌还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和实验,发表了一系列SCI论文,累计分数达60多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
  侯辉歌开展科普工作的初衷,是为了减少足踝损伤对患者生活的影响,让人们重视足踝关节损伤。他指出,足踝关节是人体承受体重和运动冲击的关键部位,结构复杂且功能重要。一次轻微的扭伤可能涉及韧带拉伤、撕裂甚至骨折,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对待崴脚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反复崴脚更需警惕潜在的慢性不稳定问题。一旦发生崴脚,应及时采取RICE原则进行初步处理,并尽快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同时,加强脚踝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选择合适的鞋子,也是预防崴脚的有效措施。如果脚踝第一次扭伤未得到正确诊治,容易引起经常性的反复扭伤,甚至会造成更大的危害。”侯辉歌强调。
□朱斌 张灿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