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热土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桑荫渔家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11月09日
版次:
12
桑叶长,鱼儿肥,桑基鱼塘是家乡。“生理朝来问旧乡,年华物色共徜徉。熏人市有糟床气,近水门多茧簇香。桑叶雨馀堆野艇,鱼花春晚下横塘。新丝新谷俱堪念,力作端能补岁荒。”在清代岭南诗人张锦芳的《村居》诗中,描绘了一幅岭南乡村桑荫渔家的绝美图景。
西樵山下,西江、北江奔流不息,上万亩桑基鱼塘纵横交错分布在两江水网之间。走进桑基鱼塘,仿佛进入了一个绿色的世界,绿油油的桑树在塘基上舒展,清澈的池塘中游动着肥硕的鱼儿。在这里,塘基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清代顺德诗人周祝龄在《所托山房诗集》中写到:“近觉桑区广,渐计禾田轻。自从咸同来,鱼塘日益稠……人与鱼共命,鱼与谷争秋……”这是桑基鱼塘最美好的时光,也是岭南大地上最美妙、最动人的农事诗。
下了西樵山,车子在桑树和鱼塘中穿行,很快淹没在一片翠绿之中。行至桑园围的起点,厚重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牌匾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一江碧水蜿蜒随行,两岸景色如诗如画。从老街进入古村,村中小路蜿蜒,我们只能弃车徒步。才下车,古朴的气息随之迎面扑来,让人有一种岁月穿梭的感觉。保存完整的古村落,美得令人心醉,一座座青墙黛瓦的镬耳大屋傍水而居,两排房屋门户东西相向,房屋迎水墙体上方有圆拱造型,酷似农村炒菜用的大铁锅——“镬耳”。行至老街尽头,一座七八米高的窦闸矗立水中,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花岗岩的窦体早变得粗糙苍老,窦闸边有两块水利石碑,很多字迹都已变得模糊,湮没在历史的岁月里。夕阳西下,魁梧奇伟的窦闸就像老骥伏枥的西楚霸王,用手中的宝剑牢牢地扼住西江与支流官山涌之间的咽喉。行走在桑园围,我仿佛与历史对话,处处都能触摸到它的文化肌理,堤围、河涌、湖塘、闸窦、水碑刻、古庙……这些都记录着桑园围的传奇故事。有历史学家这样评价桑园围:“千年历史上,它不仅是珠三角的粮仓、丝库,而且是历代执政者对民生态度的睛雨表,是地方官员乃至帝王将相的良知所在。”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结识了一些当地的居民。从他们口中得知,桑园围不仅成就了顺德物华天宝的富庶,还给村民带来舌尖上的享受。佛山顺德美食的盛行,与其星罗棋布的桑基鱼塘大有干系,本地人制作美食取材自然,妙在家常。顺德鱼生是当地一道特色传统名菜,精选上好食材海鲈鱼,熟练的厨师需要在短短几分钟内去鳞、放血、除内脏和鱼皮,最后得到薄如纸张的鱼肉,再把洋葱丝搭配榄角碎,浇上适量的花生油,与生鱼片一起搅拌均匀即可食用。这种从田间地头到厨房烹饪,极大限度地保证鱼生的原汁原味,鱼生入口即化,真的是极致的味觉体验。此外,桑基鱼塘上的“桑”也可以成为顺德人烹饪美食的主角,桑叶可以入菜,跟河虾一起爆炒,包裹桑叶的河虾嚼起来香脆可口。桑葚也被引入调味,其中的果酸令肉质更鲜嫩,让一道素菜变得口味别致。
在结束这次旅程之前,站在桑园围的堤坝上,看着一片片鱼塘、一畦畦桑树,倒映的残阳下,村庄被水围绕,宛如水中的盆景,一切宁静而安详。在这里,不仅目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也感受到岭南农耕文化的魅力和底蕴。我相信,这座古老的灌溉工程将继续见证着珠三角的繁荣和发展,值得后人永远尊崇与膜拜。 □黎江毅
上一篇:
老乡
下一篇:
上一篇:
老乡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