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村晚”当有“乡味”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1月18日版次:02
| 推荐 |
  岁末年初,一场场承载着乡音、乡愁、乡情的“村晚”纷纷上演:在北京,《鼓舞盛世》将传统舞狮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凸显卢沟桥石狮子这一文化标识,表达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四川攀枝花,“文艺展演+乡村年货大集+春节文化展示+乡村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当地村民和外地游客共创共享热闹非凡的“文化大餐”;在江西永新三湾改编纪念广场,一首《三湾来了毛委员》拉开了当地“村晚”节目初选帷幕,村民们深情演绎红色歌曲、传承红色基因。
  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载歌载舞……贴近百姓生活、突出地方特色的“村晚”,正逐渐成为欢度新春佳节的新年俗。台上台下都是主角的村民们,用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唱身边事、演身边人,道家乡美、赞新生活。“村晚”展示了热热闹闹、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文化互动氛围,传递快乐也凝聚乡情。在一定程度上,“村晚”成为乡村治理的“润滑剂”,在加强村民间交流协作,融洽乡邻关系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为村民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营造文明新风尚。
  此外,“村晚”搭台,有利于发展“唱戏”,给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搭乘电商直播快车,展示乡村文化魅力,各地可以乘着“村晚”新业态的“风口”,有力推介文旅资源、宣传地方特色,让农民群众享受更多发展红利。
  费孝通曾说,“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村晚”之所以越来越火,原因就在于其根植于乡土,凝结着乡愁,集中展示了农民群众昂扬的精神面貌。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变化,群众文化都是晚会最深厚的底色,节目展现了民俗和地域特色,散发着乡土味、烟火气。无论是种地的农民,搞养殖的技术员,还是返乡的游子,也都有机会登台当“民”星。说乡音、话乡愁,吹拉弹唱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有力地支撑起了“村晚”的群众舞台。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的兴起,观众自发地把“村晚”节目发布到社交平台上,既让游子们纾解了乡愁,也使更多乡村人文特色、民俗风情受到关注、得以传承。
  现在的乡村,不光有“村晚”,还有“村歌”“村超”“村BA”,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大潮中,乡村文化盛事正在不断“出圈”“扩容”。这些都是凝聚乡村全面振兴合力的优质载体,也是加快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期盼各地以农民文化需求为导向,不断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让“村晚”越办越精彩,让农民群众的欢声笑语回响在乡村的山山水水,让乡村文化得以传承赓续。
  (摘编自《江西日报》,原题为《“村晚”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