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小年也有“南北之争”?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1月23日版次:11

  中国有小年祭灶的习俗。 视觉中国供图

| 闲话春秋 |
  “谁不知道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可我对象非说是二十四”“为了哪天过小年,北方人和南方人吵起来了”……最近,#为什么南北小年不是同一天#冲上热搜。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不仅有“北小年”(腊月二十三)和“南小年”(腊月二十四)之分,也有地方是腊月二十九、正月初七或正月十五等时间过小年,还有的甚至是在夏天过……“那年兽从北到南,还不得马不停蹄地跑?”
  小年也叫小岁、小年夜,是相对于大年(春节)而言的传统节日,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过小年的习俗,早在汉代时就有记载。汉人崔蹇的《四民月令》记载说:“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修贺君师。”不过,日期是在腊日的次日。这种习俗后代也沿袭了下来。
  宋人徐爰的《家仪》(《太平御览》引)记载宋代的这种风俗,说这个节日是“小岁之贺”,不是“大庆”,所以节俗活动只是合家团聚,饮酒宴乐。晚近一些的小年习俗,颇有与大年接轨的势头,也十分的热闹。清人姚兴泉记载安徽的这种习俗时,就如此喟叹过:“二十日晚,设酒醴以延祖先,自密室达门外,内外洞澈,灯烛辉煌,而花炮之声达于四巷,几与除夜无异,土人谓之小年。”这里的习俗已与大年相差无几,不同的只是没有贴春联等少数几项了。
  小年节期很不统一,除了与半年节重叠的六月初一之外,主要有:腊月二十三四,也就是祭灶日;冬至,或十月的某一天;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
  不过,小年节期无论在哪一个日子,或年前,或年后,都与年节相近。冬至距大年较远,但有“亚岁”之称,自然会被老百姓当做小年。正月十五是大年过后的又一个大节日,但毕竟小于大年,所以也被叫做小年。而流行最广的小年节期,是祭灶的二十三或二十四——这个日子离大年最近,仿佛是大年的预演,所以最广为人所接受。
  为何南北方小年会相差一天?
  民俗专家表示,清朝以后,北方的“小年”基本上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清朝皇宫为节省开支,将祭祀灶王爷与拜祭祖先合为一天,后贵族王侯纷纷效仿,并逐渐流传至北方民间。而南方则沿袭古制,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
  此外,在中国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水上人家则在腊月二十五迎来小年。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地区逐渐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地区则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
  各地“小年”时间也各有不同。江浙沪部分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海南部分地区、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则将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小年”。
  我国少数民族也有过小年的习俗。比如仡佬族是在十二月三十或七月初六,节俗主要是宰牲祭祖,其中突出的一点是用糍粑堆成宝塔形状,在塔上放一纸条,意思是搭桥迎接祖先回家过年。羌族则是在十月初一过小年,也要宰小羊小牛或鸡祭祖敬天,还要咂酒歌舞,庆祝丰收。
  广东也有过小年夜的习俗。小年这日,买一棵连着叶子的甘蔗放在厨房,再加一些祭品和甜的小吃来送灶君(俗称“谢灶”)。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过年的食品,绣角(俗称“角仔”)、笑口枣、煎堆、牛耳壳、蛋散、爆米花、糖不甩、椰角、糖冬瓜等等纷纷登场,家人开始抽空到花市买一些花和几盆年桔回家摆放以迎新春。        □钟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