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用好“三板斧”,整治“微腐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4月29日
版次:
02
去年2月,襄阳市纪委监委大数据监督平台提示异常情况:团山镇福利院供养人员数量没有变动,但人均年消耗金额翻倍,且长期、频繁在一家便利店采购、开票,便迅速展开调查,发现2020年底以来,李某3年间通过修改采购货物单价、数量等方式,107次套取福利院资金共计35272元,最小一笔套取37元,最大一笔套取1658元。办案人员对李某涉嫌职务违法犯罪问题进行了初步核实。去年7月对李某采取了留置措施。(4月28日中国新闻网)
襄阳福利院案中,李某在三年间通过篡改采购数据、截留代养费等手段,将3.5万元民生资金化公为私,其作案手法之低劣令人咋舌:在便利店虚开蔬菜发票、将代养费转入个人账户、用现金交易规避监管……团山镇福利院与镇政府仅一墙之隔,却上演着“灯下黑”的荒诞剧。院长张某将采购、出纳、报账等关键权力集于一人之手,所谓的“理财小组”沦为橡皮图章,上级主管部门对长期异常的采购数据视而不见。
此类“蚁噬”现象绝非孤例。甘肃“空挂床”骗保案让2.1亿元医保基金付诸东流,黑龙江“幽灵档案”背后是500份虚假补偿的黑色链条。这些案件犹如多棱镜,折射出民生资金监管的三大顽疾:技术防控仍停留于表面数据比对,难以捕捉“蚂蚁搬家”式侵占;制度执行在人情关系与利益输送面前节节败退;而某些基层工作者在“法不责微”的侥幸心理中,早已将职业操守抛诸脑后。
斩断啃食“唐僧肉”的黑手,需以雷霆之势构筑技术、制度、人文三重防护体系。在技术层面,襄阳市纪委监委的大数据平台已展现智慧监督的锋芒,但更需打破数据孤岛,构建全国联动的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为每笔资金打上“数字胎记”,让虚开发票、截留公款等行为在资金流向的“天眼”下无所遁形;运用AI算法建立异常交易模型,对37元这类小额异常支出自动预警,将腐败扼杀于萌芽状态。
制度革新则需以“穿透式审计”为利剑,刺破虚假报销的伪装。从资金申请到最终使用的全流程,应建立“资金流向可追溯、审批责任可倒查、异常数据可预警”的闭环机制。正如襄阳推动农村福利院县级直管,将4000元以上事项纳入局党组决策,这种“小钱院长议、大钱集体审”的分级管控,正是以制度刚性约束权力任性的生动实践。
而人文重塑,则是让民生资金防护网真正固若金汤的基石。黑龙江“幽灵档案”案后,当地纪委监委不仅追缴资金,更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构审核机制;襄阳福利院事件中,办案人员同步开展行业风险排查。这些从个案入手倒逼系统治理的举措,本质上是在重塑基层工作者的价值坐标系——通过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让“不敢贪”的威慑力、“不能贪”的制度笼、“不想贪”的职业信仰,内化为守护民生底线的集体自觉。
(作者:黄思成,媒体人)
上一篇:
下一篇:
“AI换脸”
上一篇:
下一篇:
“AI换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