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用婚礼钱点亮乡村孩子科技梦,这场“零宴席”的婚礼最美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4月29日
版次:
02
| 兴农评 |
该怎样给结婚留下最好的纪念,来自河北的“95后”夫妇董阔、杨赞旭写下了自己的答案:捐资助学。不久前,他们把准备结婚的16.6万元省下来,给母校等4所乡村学校,用以建科技实验室,成为网友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夫妻俩不仅摆脱了人情攀比的枷锁,更将婚姻仪式转化为对教育的致敬,用“爱的分享”来诠释“爱的永恒”。
昂贵的酒店、长长的婚车、繁琐的仪式……当多数人将婚礼视为人生庆典的“顶配时刻”,但这对从农村走出来的夫妻却觉得,这些钱可以用得更有价值。因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他们,深知乡村学校科技教育资源匮乏。与其把钱花在一次热闹却短暂的婚礼上,不如用来买实验设备,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科技。
和企业家校友捐赠教学楼、图书馆等大项目比起来,他们捐建的实验室规模确实小很多。但与本身就负有社会责任的大公司、大老板相比,平凡人的捐赠更加弥足珍贵。学校既需要大企业捐赠的大楼搭建硬件框架,也需要董阔夫妻俩捐赠的实验设备,能让孩子们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科技,让教育变得更实在。不需要很多钱,只要用心,就能找到帮助他人的方式。
当别的新人在婚礼现场收祝福时,他们收到的是孩子们亲手画的石头画和贺卡,这些充满童真的礼物,对他们来说比任何排场都宝贵。这些花钱都买不到的礼物,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谢。董阔夫妇帮助孩子的同时,也收获孩子们的真诚情感,这种互动让公益变得更有温度。
更难能可贵的是,夫妻俩没有捐完钱就不管了,而是打算持续关注学校的使用情况,可能还会组织科技活动,让实验室真正发挥作用。这种“持续投入”的态度,让公益不是一次性的施舍,而是长期的帮助。他们给实验室起名“比翼”,既是纪念两人因共同爱好走到一起,也希望科技和教育能“比翼齐飞”。
董阔和杨赞旭的故事很简单,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但打动人心的正是这份平凡中的真诚。这种选择不是说婚礼不重要,而是他们更想让婚姻的意义延伸到帮助他人上。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年轻人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把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责任结合起来,小行动也能有大意义。
(作者:方壮玮,本报评论员)
上一篇:
“AI换脸”
下一篇:
上一篇:
“AI换脸”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