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送戏下乡,点亮乡村文化之光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5月08日版次:02
  “来到宁波,我被这座城市的‘诚意’与‘包容’打动,也希望能尽自己之力,反哺宁波。”王鑫鑫说。王鑫鑫是宁波财经学院表演系教师、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从烟台到宁波,他将自己的舞台从剧组片场搬到田间晒谷场,从高校讲台延伸到渔村课堂。“戏剧也可以是点亮乡村的一盏灯。”(5月5日《宁波晚报》)
  传统的“送戏下乡”往往流于表面,锣鼓喧天之后,乡村又归于寂静。然而,真正的意义在于让艺术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种戏”而非仅仅是“送戏”。它如同一场春雨,润物无声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灵魂。当留守儿童站在舞台上扮演“小红军”,当渔民大嫂用方言朗诵《海燕》,我们看到的是艺术如何赋予沉默者发声的力量,如何让他们在角色中找到自信与尊严。这种转变,远比单纯的物质援助更能触动人心深处那根柔软的弦,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艺术下乡的意义首先体现在重塑乡村的文化自信上。长期以来,乡村被视为文化的边缘地带,但事实上,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积淀。通过艺术的形式,无论是方言快板还是地方戏曲,都能让这些被遗忘的记忆重新焕发光彩。就像王鑫鑫所做的那样,利用当地的资源,如渔网织成幕布,在晒谷场上搭建起临时舞台,让村民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是一种自内而外的力量,能够促使乡村从精神层面实现真正的振兴。
  其次,艺术下乡有助于打破城乡之间的隔阂。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日益扩大,不只体现在经济水平上,更反映在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之中。艺术作为一种通用的语言,能够跨越这些障碍,建立起理解和尊重的桥梁。当城市的专业艺术家走进乡村,与当地居民共同创作、表演时,双方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新的视角和体验。对于城市人而言,这是接触真实乡村生活的机会;而对于乡村居民来说,则是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正如王鑫鑫所言:“我们不仅教孩子演戏,更教他们‘看见生活’。”正是这种相互的学习和交流,促进了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艺术下乡还承担着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地区,艺术课程的引入无疑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它不仅仅是教授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感知力和创造力。通过参与戏剧等活动,孩子们学会了观察生活、表达情感,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且,这样的教育方式更加贴近乡村的实际需求,避免了脱离实际的“高空作业”。
  王鑫鑫团队用五年时间证明:艺术下乡的最高境界,是让晒谷场长出比城市剧场更动人的戏剧,让渔民大嫂的吟诵比专业演员更震撼人心。这种“种心”的实践,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静默的文化革命——它让留守儿童在戏剧中看见未来的自己,让渔民在艺术表达中重拾主体尊严,让城乡在文化对话中消解偏见。
(作者:赵家明,时评人)

下一篇:“节后综合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