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1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娱己娱人竹马戏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5月22日
版次:
11
竹马戏表演现场。 南方+供图
“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童年的青石巷里,竹马是最生动的游戏图腾。仲夏时节,五六岁的孩童把斑驳的竹竿横在胯下,竹节上还沾着昨夜雷雨的清润。跨坐时总要煞有介事地夹紧双腿,左手攥住前端凸起的竹节权充缰绳,右手高举着荔枝树枝作鞭,在风里猎猎作响。孩童额发被汗水浸得晶亮,脸颊泛着奔跑后的红晕,却仍学着茶楼说书人口中的将军,卷着舌尖发出“嘚儿——驾”的呼喝。竹梢蹭过青石板,敲出嘚嘚脆响,惊得墙角的芦花鸡扑棱棱飞上草垛。有时七八个孩童连成马队,竹竿相击如同金戈,年长的孩子会抢着扮长坂坡的赵子龙,倒拖竹竿掠过晒谷场,在稻谷垛间迂回穿梭,身后的稚童则举着竹叶追喊:“番兵哪里逃!”凯旋归来的孩子围在一起又唱又跳:“竹马跳一跳,福气盈门多平安。竹马跳一跳,禄财亨通达三江。竹马跳一跳,寿比南山高万丈。竹马跳一跳,喜报儿郎题金榜……”
这般生动活泼的画面,原是唐代白居易记载的“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时间穿越千年,如今依然活跃在岭南的巷陌深处。历史文献对竹马这一非遗民俗的最早记载是在《后汉书·郭伋传》:“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到了唐代,竹马在民间广泛流行,唐诗中有大量关于竹马的记录和描绘,竹马一度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李白《长干行》写的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写的是:“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州。”晚唐杜牧对儿童竹马戏观察尤为仔细,他在《杜秋娘诗》中,写漳王“长扬射熊罴,武帐弄哑咿。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写小侄阿宜“去年学官人,竹马绕四廊。指挥群儿辈,意气何坚刚”。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北地孩童以枯枝代马的游戏,随着南渡越过珠玑巷,在岭南阡陌落地生根。竹马的主人由儿童交接到了成人手中,文化功能从娱己的儿童玩具转向娱人的民俗表演。
踏入潮汕竹马戏馆,九匹竹骨生风的竹马赫然入目,绛红战马昂首立于中央,八匹雪驹环列如众星拱月。竹马结构暗藏乾坤,前段马颈处弯出月牙弧度,后段马尾设榫卯卡槽,对接时需演员旋腰提胯,将两截竹架天衣无缝扣成整体。这些凝聚着百年匠心的器物,需老师傅们耗费百余日精雕细琢,最绝妙的当属马首机关,眼珠用桐木雕成嵌在铜制转轴上,随着牵引绳的抽动竟能顾盼生辉,竹篾编就的颌骨开合间,仿佛真在嘶鸣。演出的第一个环节是跑竹马,上演的是《昭君和番》传奇故事,九个演员骑着竹马,分别扮演王昭君、国舅、番王、番兵等角色,演员们开场时绕场一周,名曰“踏四角”。演员身披锦甲踩进马腹,单手拽紧朱砂浸染的丝质缰绳,另手执三尺杏黄令旗,甫一挥动,马尾银铃便与头顶红缨同频震颤。竹马戏的舞步都是“三进三退”,匹匹“马”腾挪时竹篾摩擦的沙沙声混着铃响,恍若千军万马踏月而来。竹马戏的主要剧目有《昭君和番》《扮仙》《送子》《踏钱鼓》等,几百年来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曲调,收诸如牧童牧牛号子“啊咿哦……啊咿哦……”渔民劳作号子“啊哟嗳……啊哟嗳……”入曲。在大约两个小时的演出中,绝大部分角色的唱段都有“哩啰嗹”三个音,并且每个唱段最后必定是“哩啰嗹”。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夕阳把祠堂的影子拉得老长,孩子们的戏服沾满草屑,脸上也抹了灰,却依旧劲头十足。当孩童又一次敲响铜锣,竹马骤然齐鸣,惊起梁间燕子。余晖里,欢声笑语混着清脆的铜铃音,顺着祠堂飞檐飘向远处,古老的竹马戏在童真的演绎中,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黎江毅
上一篇:
王羲之喜鹅
下一篇:
小满,恰到好处的人生智慧
上一篇:
王羲之喜鹅
下一篇:
小满,恰到好处的人生智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