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龙去脉 “打秋风”是民间流行的常见俗语,辞书一般解释为“假借某种名义向别人索取财物”。只是“假借某种名义向别人索取财物”,为何要叫“打秋风”?从字面上似乎很难看出端倪。 米芾书札将“风”作“丰”,“秋风”即“秋丰”,“打秋风”就是“打秋丰”,秋天粮食丰收了才有物可“打”。按此说法,“打秋风”与秋收有关。 明人陆啸云《世事通考》则释“打秋风”为“打抽丰”。他在该书“商贾”条中说:“打抽丰,因人丰富而抽索之,故曰打抽丰,俗语谓之打秋风者是也。”按此说法,“打秋风”又与秋收无关。“抽丰”就是从丰裕中抽取,向有钱人讨点财物之类。如《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刘姥姥和板儿来了。” 清人萧奭《永宪录》卷三解释“抽丰”说:“有无厌之辈,一遇门生升授外职,老师、世兄以及同年、故旧探望索取,名曰:抽丰。”这是说老师借探望之名向升职的门生打秋风。但当时的风气似乎也盛行学生向老师打秋风。有一部清代笔记,记载了一个在江南教过书的郭先生,去靖江县(原名马驼沙)上任不久,就有学生来打秋风。他因此写了首诗告诫说:“马驼沙上县新开,城郭民稀半草莱。寄语江南诸弟子,秋风切莫过江来。”以“秋风”喻指打秋风的学生,语义双关。近来某些借助什么名义或关系讨要钱物,或动辄请人赞助,以及各式变相的索贿等,都与此类似。 总而言之,“打秋风”这个俗语,如果细说起来,是可以细分为多种不同情况的。有穷人无奈求助为捞几分馈赠的,如刘姥姥的打秋风;也有假借名义的索取,如《儒林外史》中张静斋的打秋风;还有凭借权势的敲诈式索取,如阿英在《盐乡杂信九》里所说的盐警借“做生日之类,向盐民弄钱”的打秋风,那是等同于通常所说的“敲竹杠”了。 □辛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