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朱斌
黄志勤已经64岁了,但她却还没有“退休”的念头。她说,要做到做不动的那天为止(如图)。 作为连州市东陂镇前江村卫生站的乡村医生,40年来她医治过的病人超10万人次。由于表现出色,2009年,她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这是村医的最高荣誉。 练成村医◥> 医术获认可 黄志勤本没有从医的打算,谁知,高中毕业后竟被推荐为村的卫生员。忆起往事,黄志勤心生感慨:“当时对医学毫无认识,突然接到组织的委派,非常意外。”好在,村里还有个老医生,带着她学习。黄志勤自己也非常努力,一边虚心向前辈请教,一边努力钻研医书,常常读书至半夜。 当时政府对卫生员很重视,经常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黄志勤因而有机会到连州卫校、中山医学院等地方进修。经过6年的实践和学习,黄志勤终于可以独立行医,正式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黄志勤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以前农村看病,以中药和针灸为主,俗称“一斤草药一根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除了看诊,她还常常要上山找草药,非常辛苦。而这些辛劳和努力,也让黄志勤在前江村一带收获了名气。医术得到认可,当地干部有意让她进入卫生院工作,但甘于平淡的黄志勤却选择留守卫生站。 拿手绝活◥> 虎口割疳积 疳积是以神萎、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筋露、纳呆便溏为主要表现的儿科病证,多见于1-5岁的儿童,农村地区很常见。对于此症,黄志勤有自己的独门方法。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拿三棱针挑四缝穴或者针挑疳积点,需要2-3次才能见效,而黄志勤的方法是在双手虎口处“割疳积”,一次搞定。 家住瑶安乡的王小弟因拉肚子,住院两个月也未见好转,整个人骨瘦如柴,家人都急得不行。后来找到了黄志勤。看着面黄肌瘦的王小弟,黄志勤诊断他是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的疳积。她用割疳积手法,在王小弟双手虎口处分别挑出了两颗米粒大小的脂肪物体。后经过一个月的调理,王小弟终于恢复了健康。出于感激,王小弟还认其做“干妈”,此后,王小弟一家每年都会到黄志勤家拜年,关系甚好。 对东陂镇老李一家来说,黄志勤也犹如亲人,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到黄志勤那里割过疳积。上世纪80年代,由于家庭困难,老李5岁的儿子小李营养不足,面黄肌瘦,不欲饮食。黄志勤得知情况后,为他割疳积,没多久就好了。前年,小李3岁的孩子也因为饮食不当伤了脾胃,症状和他当年一样。他又抱着孩子去找黄志勤,割疳积后也没事了。一家人对黄志勤尤为信任。 难忘经历◥> 出诊险丧命 在村卫生站行医40多年,黄志勤深知脚勤、能吃苦是村医的生存之道。无论是半夜三更,还是刮风下雨,只要患者的家属来叫,不管她有多重要的事,都得停手,背上药箱跟着走。黄志勤的丈夫向南方农村报记者讲述了两个关于她的故事—— 2007年某天的凌晨3点,东陂镇西和村民刘大爷尿结石发作,疼痛难忍。因无电话,刘大爷的儿子骑着摩托车前往黄志勤处求救。当时下着倾盆大雨,黄志勤被叫醒后,二话没说就背着药箱坐上摩托车赶往刘大爷家。没想到雨水漫过村道,摩托车被冲倒,50多岁的黄志勤摔倒在地,差点被冲入汹涌的河里。当她起身后,发现并无不适,就又接着赶往刘大爷家。最终,通过黄志勤的处理,刘大爷的病痛总算缓解。 还有一年除夕,黄志勤生病了,头疼发烧,但她还是坚持为村民看诊,直到晚上吃完团圆饭才得以躺到床上休息。不料,大年初一凌晨4点,村民吴大姐忽然昏倒,其家人急向黄志勤求救。躺在病床上的黄志勤接到电话后,强忍着病痛赶到吴大姐家,经打针服药后,吴大姐病情好转。而黄志勤却因为休息不好,病情加重,足足拖了一周才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