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啰嗦、用语重复是语言中常见的浪费现象。这不仅浪费自己的精力,也消磨了别人的宝贵时间。在信息化、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要求避免这类语病。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的说法,就存在习惯性的浪费。因为凡是浪费都是不必要不应该的,没有必要的浪费,就没有不必要的浪费。我们可以说“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因为在斗争中为保证全局的胜利,有时局部就要作必要的牺牲。“不必要的牺牲”是对“必要的牺牲”说的。而“不必要的浪费”已成为不少同志口中习惯的“浪费”,真正是一种浪费,可是大家已经习焉不察了。 前些天看报,见到《光明日报》(2015年l月23日)上一篇怀念于是之先生的文章,其中有一张于是之先生的剧照,标明“于是之生前剧照”。我就想到,如果标明某时期,或某出剧的剧照(该剧照为《茶馆》剧照),都是可以的,唯有标“生前”剧照就不怎么合适,因为“剧照”只有生前的,从来也不会有死后的剧照。如果作者细心想想,“生前”两字似可省去。 在同一天,读《北京青年报》,读到“著名气象学家周晓平去世”的消息,感到很悲痛。但介绍晓平同志时,文章说他是“周有光先生和夫人张允和的长子和独子”,令人有点糊涂了。晓平既然是周有光先生的独子,自然也就无所谓长子或次子了。“长子”是对“次子”等说的,既说他是长子,又说是“独子”,岂不自相矛盾,让人费解吗? 我们只要注意,这类现象当不难见到。但它确实是一种可以避免的语言浪费。一个词、一句话的浪费可能微不足道,但每天听话说话或写文章,小浪费积少成多,也许就成为很大的浪费。不知大家以为然否。 □李行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