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塞下秋风远戍情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8月20日版次:13
| 宋词小札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范仲淹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性和守边将土强烈的责任感。整首词紧紧围绕一个“秋”字,纵横上下地描绘了一幅严凝萧索的图景。将士们不在战斗,而是长期戍守,生活平板枯燥,环境萧瑟荒凉,然而守卫边防的责任十分沉重。因而人们的心情是复杂的。
  不妨看看这段动人的描绘:
  边塞的秋天是个异样的秋天。一到这时节,南飞的雁儿便连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塞上特有的边声——西风的呼啸,驼马的嘶叫,兵士的吟唱,草木的繁响,还衬上悲凉的号角……把秋天的气氛渲染得严凝肃杀。
  四面耸立的都是高山,山脚沉重地横着茫茫的烟雾。太阳很快就沉落下去,剩下一座孤城更显得伶仃孤立。城门于是紧紧地关起来。
  寒冷和孤寂构成一股逼人的气氛,让人感到难受。单靠一杯酒是抵挡不了的,思乡之念不断地涌起来。
  然而,一想到守边责任的严重,敌人侵犯随时都可能发生,思乡之念又一下子压下去了。回乡不得,因为责任还没有完成啊!
  夜已深。在“万帐沉沉”之中,大家都没有睡着。将军抚循着头上白发,有些战土还偷偷拭去思乡的眼泪。外面是一片银也似的白霜,只听得慢悠悠的羌笛声在旷野中回荡……
  多么感人的一幕!它不仅写出了边疆的典型环境,还写出了这种环境中的人的思想感情。它是一页真实的历史,没有造作,没有粉饰。而更重要的是,只有深知将士的甘苦哀乐的统帅,才有与将士同样亲切的感受,才写得出如此动人的篇章。
  范仲淹这首词,渲染塞外秋来的气氛很有特色。你看他在开头那句点出时间、地点之后,立刻运用他那捕捉形象的大笔,先写天上的雁群,写一队队雁群正在结队匆匆南飞,便已使人感到一种浓重的袭人而来的秋气。跟着写四面边声,进一步加重了这个特定环境的特有气氛。然后,作者才把焦点落在那座“孤城”上面。这孤城,正被包围在千山万峰之中,黄昏日落,暮烟横带,一片凄冷。而远戍的军士,正是在这样的一座孤城中艰苦守卫着边疆的。
  在上片,作者是用大笔来进行渲染,虽是寥寥几句,却已给人鲜明的印象;而且,在整个景色的描画中,还分明透出作者的感情:那离去的鸿雁,分明带动下文“家万里”的乡思;那四面的“边声”,又正是下文“人不寐”的伏脉;“千嶂里”紧闭的“孤城”,更不能不引起征人“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感叹了。上片的“景”预伏着下片的“情”,上下片之间便有潜脉暗通,从而浑融一体。
  下片以抒情为主,然而,作者未忘形象的刻画。你看,“浊酒一杯家万里”,人物的形象与感情同时传出;“将军白发征夫泪”,更是一组带着强烈感情的人物特写;“羌管悠悠霜满地”七字,是“人不寐”的有力烘染。所有这些,都使整首词赋情深厚,气氛强烈。这正是此词之所以获得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 □刘逸生

上一篇:“猪蹄”不仅是食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