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及时化解贫困大学生的入学焦虑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8月29日版次:02
  近日,一则“女孩高考超一本线132分不敢算学费”的新闻受到网友广泛关注。事件中的女孩王宝丽家住陕西汉中市勉县山区,今年高考考了583分,比一本分数线高出132分,但6000元的学费令家庭颇感压力。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喊话王宝丽“不要放弃读书”,并留言表示愿意提供帮助,还有网友提醒她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就教育系统而言,义务教育学生因贫失学辍学问题也将得到历史性地解决,这是“义务教育有保障”的标志性成果和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而在另外一条舆论线上,大学生因学费问题无法正常入学的问题同样令人挂念。尽管政府十分重视贫困生的资助问题,高校也一再保证不会让学生因贫辍学,但是每年开学季,我们仍会看到许多贫困生为入学犯愁。有些贫困生虽然顺利入学,但由于生活窘迫、心理上的焦虑自卑,使得他们即便进入社会也无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
  因贫辍学固然令人心痛,因学致贫同样令人扼腕。如果因为高昂的学费导致辍学或家庭返贫,必然会影响其他贫困生在初高中阶段的学习动力和抉择。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得不正视贫困带来的危害,进而寻找解决之道。客观而言,从物质条件上看,农村贫困大学生不存在太多入学的障碍。更多的困难似乎来自于信息闭塞:由于缺乏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充分信息,高额学费可能使他们对大学教育望而却步,进而丧失求学的信心。
  在王宝丽事件中,之所以会引发“上不起学”的疑虑,主要就是因为前期信息不全面。更不应该的是,当地政府部门面对热点舆情反应迟钝,没有及时发声澄清事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社会保障机制的信心,造成了公众对国家利好政策的误解。事实上,王宝丽家庭困难的情况并未脱离政府视线,当地政府已通过慈善机构等渠道为其筹集学费1万元。王宝丽是幸运的,可是在我们的视野之外,也许还有很多人因对国家助学政策不了解而产生焦虑,而过早选择了辍学。
  不可否认,我国当前的高校资助体系已经非常人性化,不仅在助学贷款方面有清晰的指引和实在的优惠,助学金层面的支持同样没有缺席。然而,该体系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备。比如,有些高校将助学金和奖学金混为一谈,贫困生并非全部都是优秀生,因而无法享受减免学费的优惠。再比如,高校的勤工俭学形式过于单一,无法从事实上减轻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样值得重视,其重要性甚至超过物质资助。由于家境贫寒,部分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自卑,同时又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厚望,于是就形成了既自卑又自尊、既坚强又脆弱的双重性格。而要解决心理问题,除了提供各种形式的经济援助,还需要构建心理救助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的诊断、辅导与咨询。与此同时,学校老师应主动关心贫困生,同学之间也应相互尊重,为广大贫困大学生提供温暖的精神港湾。
(郭光明,公务员)

下一篇:“超龄职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