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新闻必严谨 用药须合规“沃柑泡药”事件彰显规范之要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3月18日
版次:
02
3月15日,一篇题为《放两个月都不会烂的沃柑,果农从来不吃》的媒体报道在网上传播,引发巨大争议。16日,南宁市武鸣区人民政府发布通报称,实地排查发现,所排查的水果加工企业都能严格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沃柑采收及保鲜贮运技术规程》要求,选用国家允许使用的保鲜剂进行规范保鲜处理。尽管如此,武鸣区部分沃柑果园还是受到影响。农财网柑桔通数据显示,3月16日,沃柑较前一日跌价0.3-0.5元/斤。
该篇报道的本意,或是为了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然而在舆论推动之下,这个柑橘保鲜的正常操作迅速被污名化。此类报道引发的灾难后果公众并不陌生:2015年,一篇“草莓残留乙草胺超标致癌”的报道流传甚广,尽管北京三次大规模的权威检测均为草莓“平反”,但京郊果农还是受到牵连。不仅观光采摘游客骤降,草莓身价也降至原来的一半。2018年,有媒体报道香蕉浸泡不明液体消息。尽管人民网随后辟谣称,所谓的不明液体其实就是保鲜剂,保鲜剂规范使用是安全的。但随着该话题的传播,整个香蕉产业损失惨重。
事实上,沃柑是一个较耐贮藏的品种,留树保鲜时间可达5个月。对于大多数果农而言,待沃柑进入成熟期,会直接采摘下树销售给果商,不需使用保鲜剂浸泡保鲜。若用单果袋包装,冷库贮藏,可以保存60天左右。如保鲜期仍需延长,可采用国家允许的保鲜药剂处理,以减少贮藏期间腐烂率。可见,沃柑放两个月不变质是本身的特点,上述新闻报道以沃柑“放两个月都不会烂”的表述误导消费者,以个案推测普遍现象,无疑会影响当地沃柑销售和果农收入。那么,谁会为他们的损失买单呢?
此次“沃柑泡药”事件中,尽管过度使用保鲜剂的只是个别现象,但其反映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当前,无论法律还是公众,对违规使用农药行为都是零容忍。《农药管理条例》及相关管理办法对农药的生产、经营、使用作出了严格规定,监管部门应切实负起责任,对于违规者列入“黑名单”追究到底。同时,种植户、采购商及渠道商也要积极配合,共同维护柑橘品质和形象。从长远来看,这就是维护自身利益。
当然,此事也给政府、媒体和消费者上了一课。报道一经发出,当地政府就及时回应称,将启动实地排查,向公众公布结果。至于媒体报道是否偏颇,还需进一步调查。但不管后续走向如何,农民都是最大的受害者。接下来,当地政府应以实际行动提振消费者信心,让果农种得省心、消费者吃得放心。而作为肩负引导社会舆论职责的媒体,对于可能影响产业发展的报道,也必须保持谨慎态度。
当前我国农业科普尚有不足,公众对使用农药的农产品有着本能排斥。事实上,现代农业生产已经离不开农药。2019年央视大型科普纪录片《农药》创作团队历时三年,行程近80万公里,采访了近百位国内外知名农药专家,真实客观地反映农药的真实面貌。从专家研究和农药使用情况来看,只要合理使用农药,人类健康就有保障。将农药放到食品安全的对立面,以食品安全之名批判农药使用,其实都是不可取的。当务之急,就是不断规范农药使用,完善相关标准,提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作者任亚航 杨吉龙,媒体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网购投诉”
上一篇:
下一篇:
“网购投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