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狮头鹅“冲出潮汕”,还得找准支点“加杠杆”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10月09日版次:02
| 农讲所 |
  农民丰收节期间,产自潮汕市澄海区的狮头鹅火了,这种号称世界上最大的鹅之一冲上了微博等多个热搜。据悉,成年狮头鹅公鹅一般可达20-24斤,最高可达1.5米,扬名海内外的潮菜中,潮汕卤味排在首位,而它就是以卤鹅为代表的制作手法的延伸。“无鹅不成宴”“无鹅肉不旁沛(丰盛)”,在澄海,卤制狮头鹅更成了当地每家每户逢年过节的必备品。
  熟悉的人知道,狮头鹅是个不折不扣的“值钱货”。在当地,以其为原料的一个卤老鹅头可以卖到上千元,是一只卤鹅身上最受追捧的极致美食。在汕头澄海,鹅文化底蕴更是深厚。一个狮头鹅企业品牌的评选活动,就有超百万人参与。相关数据显示,澄海区狮头鹅出栏总产值近30亿元,占全省狮头鹅总量的46.67%。不过,以狮头鹅为代表的卤鹅产品以本地消费为主,市场半径不够大。
  一定程度上,传统优势特色农产品都难以摆脱市场规模促狭的通病,由于受文化、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特色农产品的消费启蒙与价值实现主要都在当地,市场边界很难向外推进。以有“猪中熊猫”之称的宁乡花猪为例,虽贵为四大生猪地方名种之一,但要“出县进城”也不容易,甚至在下辖宁乡的长沙地界,宁乡花猪进商铺都要靠当地政府主官上门营销。宁乡花猪如此,狮头鹅亦然。
  如此说来,狮头鹅就只能困守愁城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过,味觉是我们探索世界的一个通道。除了“喜好美食是所有人的天性”这个大前提外,更因为狮头鹅足够特殊、足够稀缺,有难得一见的故事性。比如,除了世界最大之一这个看点外,它还“跑”进了1964年的广交会,接受过美国黑人领袖罗伯特·威廉夫妇的“接见”。当然,光有这些还不够,狮头鹅“冲出潮汕”还得找准支点“加杠杆”。
  比如团队杠杆,狮头鹅要想冲出去,靠卤鹅企业单打独斗肯定不行。所以,汕头澄海区才成立了狮头鹅产业园,力求抱团集聚发展,并且得到了省市两级财政6000万的资金支持。当然,成立产业园并不意味着全部,还需要叠加其他环节,“产”只是一部分,不管是前端的原料把控,中端的加工制造、保存运输,还是后端的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这些都需要整合,做到同步同向发力。
  又比如产品杠杆。狮头鹅虽好,但也怕“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狮头鹅价值不菲,免不了有人浑水摸鱼。这就需要出台一个狮头鹅的产品标准,依托这个标准,可以全部或部分实现非手工制作。手工制作就一定最香,一定原汁原味?这个恐怕还有待商榷。其实,手工制卤制品太耗人工,量少尚可应对,一旦大受欢迎,人工必然力有不逮,机器替代未必不是一个好选择,就像潮汕牛肉丸那样。
  再如影响力杠杆,比如最近开播的电视剧《潮汕风云》就“狠狠”安利了一下潮汕,让人对这片土地产生了好奇与憧憬。是否可以借助文化输出的形式,比如开发狮头鹅卡通形象,打造IP的方法推广狮头鹅,这些方法或许值得一试。再比如,依托当地的跨境电商综服基地,重点向东南亚华人等消费群体推介狮头鹅,或许可以成为打开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窗口。
  当然,杠杆远不止这三种,比如说资金杠杆也很好使。狮头鹅冲出潮汕,要想2025年把“蛋糕”做到100亿,这样的杠杆不妨多一点、再多一点。
(胡一刀,时评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