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低保户被强行摊派出资修路为哪般?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10月09日版次:02
| 推荐 |
  要想富,先修路。然而,修路也得因地制宜、量力而为。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尤其不能“打肿脸充胖子”,更不能胡乱搞摊派。按说,把硬化路直接修到村民的家门口,是件大好事。可修路的钱由谁来出,却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山东不少村民抱怨:被强行摊派出资修路,连低保户也没有放过;不仅如此,工程质量还堪忧。
  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第十督查组在接到群众集中反映的相关线索后,揭开问题面纱。
  “每家每户都得交钱。一开始说是捐款,现在捐款是捐款,修路钱是修路钱,有的村民捐了款,但没交修路钱一样不给修路。”
  督查组发现,山东方面的文件原本要求的是,调动农民群众自愿出资出劳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各界进行多种方式的捐资捐助;可到了执行时,部分村镇却将“自愿捐助”异化为“硬性收费”,性质完全变了。
  这还不算,收费标准也“没谱”:有的按每平方米7元到20元不等收,有的以村民家有多少间房(每间房收60元)来计算。甚至,同一个村镇里的收费标准也可能不同。即便村民交了钱,也拿不到缴费凭证。有关资金收缴和使用情况不公开,村民根本不知道村里一共收了多少钱,更甭提这些钱最后究竟去了哪。
  至于这路,修得更是“奇葩”。据媒体视频显示,当地某村的一条巷子里,有的农户家门口实施了路面硬化,有的仍是土路。鲜明反差的背后,是村民交钱与没交钱的“区别对待”。
  一块硬化路,一块泥土路,“黑白”相间,被村民戏称为“钢琴路”,雨后泥泞照旧,因为高低不平,走起来还是“深一脚浅一脚”。还有村民反映,由于新修道路路基下挖深度不够,硬化后的路面比硬化前的高出不少,导致每逢下雨,村民家的院子里就会有雨水倒灌……凡此种种,“户户通”反而变为“户户痛”,实在令人糟心。
  修路本是好政策,执行却变味走样,不能止于唏嘘,反思并整改才是关键。
  乱摊派,不仅表明一些村镇干部的工作方式简单粗暴,而且折射出武断鲁莽的家长式作风,一些基层干部并未树立起民主决策与监督意识。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子争修高标准水泥路,不实事求是,不因地制宜,某些干部的偏狭政绩观也暴露出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此次国务院大督查的重点工作之一。除了“钢琴路”,督查组还曝光了其他沦为“闹心工程”的农村民生工程。
  比如,贵州省纳雍县建设省级农业示范园区,然而项目开建不久便烂尾,导致已投入的862万元扶贫资金“打水漂”,上百亩永久基本农田荒废5年多,还拖欠村民土地流转金57万元。山西省娄烦县部分乡镇污水主管网铺而不用,沦为村民眼里的“摆设”,生活污水没地方去,村民们只能将污水直接排到地面上,临街的住户则直接排到大街上。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有村镇因水管爆裂无人修理,造成部分村民无法使用自来水。
  民生工程落不到实处,不仅浪费国家资源,更会影响民心。那些被督查出问题的地方,在整改上切忌耍小聪明,要知道,督查组还将“回头看”。                □蒋萌
分享: